“心无百姓莫为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信念。3月1日,习近平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在这一点上,年轻干部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而且要终身牢记。”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3月1日,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立身处世当好“老百姓的官”。立身处世,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在世界上的自我定位和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俗话说:“青年风华正茂时”,随着时代的更替以及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断完善,年轻干部开始不断涌现在党和国家的各个战斗岗位上,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给党和国家的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俗话说:“人不轻狂枉少年”。相对于老干部来说,年轻干部人生阅历浅、生活经验少,他们在年纪尚轻的时候便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们准确地自我定位,就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一些年轻干部在踏上领导的岗位后,把名利看得很重,他们不求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事,而是把职位升迁看作人生第一目标,以至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还有一些年轻干部,进入机关以后,开始享受权力带来的虚荣,变得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学会了“打官腔”“摆架子”,总有一种“当官就要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这些都是迷失了自我,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的表现。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阶级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习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处,在扶贫期间,他向湘西地区的大妈介绍自己时这样说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时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自我定位上始终把自己当成老百姓,不做官当老爷。年轻干部更应该见贤思齐,加强自身修养,找准自身定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不为名利所累,以特有的朝气和锐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从政干事当好“老百姓的官”。当好“老百姓的官”,一定要为老百姓真干事、干好事、干成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指出:“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这既是谆谆教导,更是经验分享。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在正定工作时,作为年轻干部的他正是本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实际行动,他和群众一起吃食堂、住陋室,骑车下乡、排队打饭,虚心地拜人民为师,和群众打成一片,既低调好学,又谦虚求教,既交了真心朋友,又体察了民情冷暖。如今,我们进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老百姓最期盼什么?需要什么?光坐在办公室、会议室里是讨论不出来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朋友之间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如果干部们打着官腔,高高在上,群众自然不会和之多接触, 也不愿与之说真心话。要当好“老百姓的官”,年轻干部要拿出自己的真心,摒弃特权思想、放下“官架子”,要带着真情实感去关心群众的冷暖,虚心地向群众问计问策,切忌拿腔拿调,更不可以把对群众的关心当成施舍;要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件事,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当好“老百姓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