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 家门口的幸福感

【贵阳市“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稿件】

2025-08-12 来源:贵州宣讲网 次阅读

甲:各位居民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道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天,大家可能会好奇,以往的宣讲不都是一个人在台上讲吗?今天怎么会是两个人?老师,您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乙:大家好,今天我和老师一起搭档,进行“理论宣传二人讲”,老师是党校老师,主要讲理论,我主要讲讲自己的实践和身边故事,希望通过我们理论+实践的互动式宣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得更透彻,讲得更深入。

甲:是的,10月16日至22日,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一个凝聚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近年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充分体现了全党意志、凝聚了全党共识、反映了人民期待,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

第一个部分阐述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新时代的十年,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考验下,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这些伟大成就,汇聚了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可以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乙:说到“变”,我可是有好多想要跟大家交流分享的。就拿我熟悉的万江区来说吧,这十年的变化是可以具体到一个个故事、一件件小事上来的。

甲:乙老师说的万江社区知道2008年,我曾经小区一位退休老师,当时,小区里面的道路狭长没有硬化,非常难走,路两旁停满吆喝叫卖的三轮车、板车,垃圾菜叶随处可见一家三口想牵着手并排走都难。我们退休老师跟我说,他平时不怎么下楼,一是年龄大了上下楼梯不方便,二是楼下环境也不好,没有可以散步活动的地方。

乙:是的,万江社区建成于90年代,辖区面积0.2平方公里,建有居民住宅楼46栋,现有住户2537户,常住人口3890人,流动人口1750人。作为云岩区内典型的老旧小区之一,普遍存在着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结构属性复杂、居住环境条件较差、安全隐患频出等现实情况,导致各种治理矛盾问题突出,现有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服务治理模式,已很难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全方位需求

经历了20多年风风雨雨,小区各项硬件设施都老旧了。下雨天,小区道路坑坑洼洼全是积水;原来的外墙往下掉渣,走路不敢擦着墙根,许多住户还饱受漏雨困扰下水管道经常堵塞,麻烦不断……真的是晴天怕掉灰,雨天怕漏水啊!

遇上晴天高温,空气里会有一股恶臭味。以前遇到堵塞漏水时候,总是爱买堵漏王修修补补,但治标不治本,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漏水堵塞的现象,这种情况频繁出现,糟心得很

但是老师,您现在再来我们万江小区看看,可大不一样了。

甲:哦?是嘛?

乙:您看(展示大门口图片),这是我们小区现在的门头,是不是宽阔醒目。

甲:这门头,确实和以前大不一样

乙:走进这个大门,里边的变化肯定会让您更惊讶(展示小区环境对比图)。崭新的柏油路面、规划整齐的停车位、修葺一新的雨污管网、粉刷一新的墙面。健身器材摆放有序,绿化带错落有致,楼道干净整洁,居民们坐在长椅上聊天,非常惬意。下水道改造完成了,如今也不用担心“楼上楼下漏水”问题,过上了“清爽”的日子。同时,晚归时再也不用“摸黑”找钥匙开门,楼道灯光点亮了他们回家的路,也温暖了居民们的心。曾经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甲:乙老师,您讲讲,这些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乙:20多年前,有个宽敞点的房子住就不错了,确实没多少人关心小区是不是宜居。现在不一样了,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想要更宜居舒适的环境。

2019年,我们万江小区列入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完成小区道路、绿化、雨污管网的改造,2021年,“一圈两场三改”政策让小区再次优化升级。现在,以小区为圆心,走两三分钟就有好几个生鲜超市,走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医院、学校,生活便利度提升了,幸福感满满的。

小区里的室外健身设施多了,休闲长椅有了,老年人开心了。停车位多了,充电桩安上了,年轻人开心了。室外活动场所多了,图书阅览室开门了,小朋友也开心了。

甲:老师的描述里,感受到万江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在不断提升那乙老师,您觉得这些变化得益于什么呢?

乙:没有“一圈两场三改”就没有这些变化,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伟大的新时代,得益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甲:是的。“一圈两场三改”“15分钟生活圈”成为具体的抓手,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最大限度提升土地、楼宇资源利用价值,逐步完善“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宣传栏上的“一表一平台”和“15分钟生活圈”导视图,以图文形式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鹿冲关生活圈内的社区服务站、公共厕所、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场所一一标明,并明确万江社区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需进行改造和新增的项目有:停车场改扩建项目、室内下水管道改造项目、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增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加装电梯、社区图书阅览室项目、充电桩项目。

万江小区这些年的变化确实是我们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一个微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圈两场三改”正是我们贯彻、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抓手。

甲:如今的万江小区改造真不错,改成什么样子当初是谁定呢?

乙:改什么,怎么改,可以说都是我们万江小区居民自己点单。

我们万江社区2522户人。改造前,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意见,没在家的就微信电话联系,通过见面入户、微信视频、电话联系等方式对万江社区的46栋楼房134个单元2522户住户进行了两轮走访和一轮回访,通过纸质和电子调查问卷相结合,按照“一户一策”的办法,精准锁定群众意见2408条,汇总下来包括清理“野广告”、提升小区环境、增设停车位、休闲长椅等等。改造过程中,政府在小区人流密集、群众聚会多的地方设置监督台,全程接受居民监督。小区是我们最常待的地方,谁不想它有好环境,好设施,既能强身健体,也可放松心灵。所以,大家积极建言献策,监督改造,可以说小区居民都参与了改造全过程。

万江社区设立了10个群众意见箱,发展了25名热心群众作为监督员,每个项目实施点上设立了项目公示牌,把群众监督贯穿其中。

甲:是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我们万江小区的改造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具体体现。

乙:是啊。在小区改造的过程中,政府鼓励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建设、管理与监督,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到充分的尊重。

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更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主体。城市建设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城市发展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合力推动,城市治理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行动。

乙:我们小区的改造过程不仅居民共同行动,一些改造项目也是居民出资完成。例如室内下水道的改造项目,居民自己出1000元,政府补贴2000元。虽然自己出点钱,但是解决了一直困扰的大问题。

甲:是的,“民生无小事”。街道社区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对下水管道改造看似小事,实际上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生态宜居等生活环境的高标准追求。

乙:是的,甲老师。我们万江小区旧貌换新颜只是第一步,我们还有更让人羡慕的呢?

甲:是嘛乙老师具体给我说说。

乙:党和政府不仅关注老旧小区“面子”上的整体改造,也关注“里子”上的优化提升。关注每个群体,甚至每个家庭,每个居民的个性需求。我们万江小区住着很多万江机电厂、四一八库的退休职工,都是为三线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年人居多。在社区上门征求意见时,很多居民提出想要社区食堂、养老驿站。相关部门积极回应群众需求,现在社区养老服务站马上开业了,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可以在服务站解决,营养搭配均衡,价格还不贵。

万江社区共有居民5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22%。大部分老人的子女在外就职,老人们对于陪伴、方便用餐、娱乐的需求一直较大。

2022年,万江社区以“一圈两场三改”为契机,把万江小区25栋一楼的浴室改建为养老服务站,项目于2022年7月初开工建设,2022年11月完工。如今,养老服务站每天接待周边老人近200人次,已为65位老人完成建档工作。

万江社区养老服务站占地面积420平方米,集休息区、娱乐区、图书阅览区、长者食堂等功能区于一体,可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文娱休闲、医疗健康、生活照料、老年商品、生态产品以及安全居家8大类服务。计划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构建生活照料、文娱社交、健康管理、安全居住一体化的生态养老环境。

为了让老年群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前启动了“红石榴”为老服务公益组织,吸纳了30余名有特长、有意愿的居民担当志愿者,其中有不少老年人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其他老人提供音乐培训、日常巡访、讲座等服务。每周一、三、五,文娱爱好者和老年人愿意来参加广场舞、跳健身舞,二、四、六,有些老人喜欢唱歌,还有的喜欢练八段锦、打太极。大家都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心情也很愉悦,这里还有很多的书籍,大家都挺喜欢来看,玩得都很开心。

养老服务站致力于把托底老人“管”起来,让活力老人“动”起来。今后将不断完善运营模式,更好地为老人提供精准化服务。服务站的投用,不仅仅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地,增加服务内容,解决了他们生活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里已逐渐成为老人们的心灵港湾,大家在这里生活充实开心,幸福感不断提升。

还有的居民提出想加装电梯,也得到采纳。现在小区里面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有1040名,80岁以上的老人有289名,所以装电梯的需求很迫切,从已经装电梯的业主反映效果非常好,老人深受其益,感受到了很大的幸福感。两位住在6楼的80多岁的老同事,遥相守望多年,但上下楼不便,每天只能隔窗挥手。外挂电梯开通的那天,两位老人乘梯而下,颤颤相拥,喜极而泣。

甲:是的,新时代的社区,是面向全龄人口的美好生活共同体,每一个社区居民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被满足。社区虽小,但关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快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推进“片长—楼栋长—单元长”三级组织体系落地落实,完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支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所需求、社区有所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我们万江社区不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

“一圈两场三改”,让万江社区再次焕发新颜。楼道的灯亮了,社区外公交站新增了座椅,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长了,漏水的雨棚整治了,垃圾分类收集点升级了,从这些闹心的民生小事,到大型停车场修建、新增养老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这些难点突破,一件一件抓,一件一件解决,让社区群一步步享受家门口的民生福利,体验着家门口的幸福感。

乙:是的,万江社区是和睦的家、温暖的家,是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了我们团结奋斗的重要支撑力量,让我们能够团结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甲: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发展的成果更加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乙:老年人有了活动场地,孩子们有了游玩的坝坝,买菜方便了,下水道疏通了。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一桩桩、一件件逐步得以解决,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既有敦亲睦邻的和谐关系,又有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这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我感到我们的幸福感正在家门口升级。

甲:是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我们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乙:团结奋斗不仅是我们党百年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更是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时代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将更加复杂多样,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将明显加大,会出现更多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更加突出团结奋斗的时代意义,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甲:要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满意的答卷,就必然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要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鼓励人民共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

乙:总之,党的百年伟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未来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势必要继续发扬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要把团结奋斗作为贵州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推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夺取贵州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贵阳贵安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甲: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刻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乙: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甲: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刻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乙: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甲:大会主题突出强调了团结奋斗。团结才能胜利,不团结就会一事无成;奋斗才能成功,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不懈奋斗的结果。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共创强国业、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乙: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于行动、见之于成效。前进道路,我们必须把团结奋斗作为贵州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推动云岩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夺取贵州现代化建设新胜利。具体到云岩区,就是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云岩区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