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生育观念转变的四个前提
第一,经济基础前提。中国生育观念转变是从全国解放后开始的,那时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都在持续上升,这为我国生育观念转变提供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前提。
第二,死亡率下降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七八年时间内,我国死亡率迅速下降到千分之十。死亡率下降是中国生育观念转变的必要前提。
第三,群众生育率前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工人、职员、市民、干部、知识分子,甚至一部分农村妇女希望学习避孕知识少生一些。 1954年,当时的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写信给邓小平,反映了机关女干部要求节育的意见,她说:“按照目前我国人口出生数相当高,首先在机关中的多子女母亲或已婚干部的自愿节制生育实行避孕者中,推行有指导的避孕,是可行而又必须的”。这封信反映了当时特别是城市中妇女想要学习避孕知识的愿望。
第四,技术普及前提。施行计划生育要有技术,在我国古代,人们也想少生,但做不到,因为缺乏真正有效的避孕技术。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避孕药具、技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了。所以,我国的生育观念转变,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具备了转变的前提。1955年,我国的生育率就开始下降,不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下降,只不过下降的幅度并不大。
二、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推进了中国生育观念转变
在生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中,生育率下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最开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基本是宣传、倡导、鼓励,没有数量上的严格规定,从1980年以后,才在数量上有了明确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虽然施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整个八十年代生育率是有起伏的。
直到20世纪90年代,生育率、出生率的情况才发生了真正的变化,2000年后,基本是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为什么平稳了,因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生育观念转变的经济前提更加雄厚、扎实。
在中国生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着。其实,中国的生育观念转变与全世界没有区别,只是道路不一样。如果看世界的话,韩国、日本生育观念转变得很快,因为它们是发达国家。但越南、印度也在下降。
2000年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变得容易了,显然这背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在发挥作用。计划生育政策是在推动生育水平下降的大趋势下提出的,与经济社会因素作用于生育水平的方向是一致的,在生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加速器的作用。并且,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是将本就在下降的生育水平压的更低一些,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生育水平仍旧会下降。
三、中国生育观念转变的前景和老龄化问题
目前在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下,我国生育水平有了回升,但幅度不大,未来我国生育水平仍会处于较低状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大大发展了。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一样要经历老龄化,只不过程度和进度轻一些。如果把生育政策的调整作为改变老龄化趋势的手段,就误解了中国生育率下降的规律和原因。因为生育率降低的格局不是政策的作用,这背后是经济社会大大发展的力量使然。
(翟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