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网络空间

2025-08-22 来源:贵州宣讲网 次阅读

沈桂萍: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各位学员好,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互联网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联话题。

前言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超11亿。这一庞大群体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学习知识,同时也在网络空间中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因此,互联网已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场域。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12个必须”,其中明确“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其纳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总体部署。这一命题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与文化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与网络文明建设。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为我们探讨网络空间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次探讨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为何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如何依托网络空间构筑这一精神家园。

一、为何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民族意识形态反分裂的现实需求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明确民族工作需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手:既要通过加快发展解决“管肚子”问题,也要加强精神领域建设解决“管脑子”问题。此后,这一命题从“各民族共有”提升为“中华民族共有”,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纳入“12个必须”,进一步明确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总书记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284页)中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并指出要反对两种偏差——“不要把中华文化等同汉族文化,不要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民族工作的关键在于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为“文化认同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认同”,只有解决文化认同问题,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真正巩固。

民族领域的思想阵地具有特殊性:若不用正确思想占领,错误思想就会趁虚而入。当前,我国面临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与美西方反华势力的联合挑战,其通过炮制涉疆、涉藏、涉港、涉台议题,歪曲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煽动民族隔阂,企图分裂国家。例如:

- 美国前副国务卿波廷杰曾公开宣称,通过纪念五四运动分化中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并将香港骚乱视为“成功案例”;

- 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自2002年起,每年发布涉华报告抹黑我国人权,甚至邀请港独分子作证,煽动街头暴动;

- 所谓“学者”郑国恩编造新疆“强迫劳动”谎言,成为美国出台相关制裁法案的借口,实质是剥夺少数民族就业权。

境内外分裂势力还通过篡改历史、割裂文化等方式制造分裂叙事。如新疆“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歪曲新疆历史,将其称为“东突厥斯坦”,割裂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港独、“台独”势力推行“去中国化”,干扰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因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使命,是用正确的历史文化知识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下简称“五观”),增强抵御分裂思想渗透的能力。

(二)“五观”的核心内涵

1. 正确的国家观

每个公民无论民族成分,均需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明确“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捍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各民族的共同责任。正如《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所强调,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事实。

2. 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各民族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2024年进一步阐释“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本质是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各民族历史都是中华民族整体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3. 正确的民族观

核心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要素(多元),中华民族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应将自身利益置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之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正确的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华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有共享,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中华文明是各民族文化体系化、成熟化的结晶,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格萨尔王》《玛纳斯》等,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既要反对将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也要反对将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

5. 正确的宗教观

依据我国宪法第36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歧视信仰者与非信仰者。需明确“宗教信仰与民族成分无关”,反对将特定民族与宗教绑定(如认为“回族、维吾尔族全民信教”)。我国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禁止境外势力干涉。

(三)凝聚民族复兴力量的时代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包括大陆各族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这一进程需要凝聚人心、共识、智慧与力量,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巩固共同团结奋斗思想政治基础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近代以来,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等多种道路,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这一道路的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总书记多次指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

在民族工作领域,需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自信。70年来,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印证了这一道路的正确性。在文艺工作领域,需抵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创作无愧于民族与时代的作品,以文化力量引领时代风气。

综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抵御分裂渗透、筑牢思想长城的现实需要,也是夯实文化自信、凝聚复兴力量的战略举措,更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的根本途径。唯有如此,才能让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共同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精神支撑。

二、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网络空间

(一)互联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在当前时代,依托互联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根据2025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8.6%,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超10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空间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多元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的互动传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思想共识的形成与理论认识的深化,进而赋能社会行为,因此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同时,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其突破了传统国家概念框架,潜移默化地改变交流规则,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影响。反华势力将互联网视为“最大变量”,企图借此颠覆中国,能否在这一战场占据主动,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权安全。

网络的双刃剑特性还体现在,它既为境内外分裂思想的渗透破坏提供了条件,也为凝聚共识创造了空间。网络信息发布主体具有多元性,涵盖境内外、官方与民间组织及个体,其议题设置既可能服务于共同政治目标,也可能包含模糊或破坏性内容。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信息发布者、议题、网络共振、社会反应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极易在短时间内引发舆情极化。

因此,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构建“党政主导、各方参与、线上线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互联网宣教格局,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网络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构建综合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传播体系,形成多元协同的网络叙事格局。

(二)构建多元主体的话语叙事体系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网络空间,需明确多元主体的职责与协作机制:

1. 职能部门牵头引领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统战部门承担牵头责任,民族工作部门负责阐释科学的中华民族知识话语;政府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统战部门、宣传部门作为核心话语提供者,主导议题设置。同时,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构建系统完备的中华民族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为网络话语传播奠定基础。

2. 多元媒体协同传播

- 官方媒体与民间社交媒体联动,利用“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直播工具等新媒体载体,有意识地设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关议题,形成覆盖广泛的网络话语叙事体系。  

- 微信凭借社交功能与公众号体系,可精准推送图文、视频内容,促进互动交流;微博依托信息传播速度快、话题性强的特点,推动热点讨论与信息扩散;各类手机APP通过个性化服务集成功能,嵌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关内容。  

-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分别以个性化算法推荐和生活化内容为特色,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历史话语融入科普、娱乐等内容,实现潜移默化的传播。

3. 团结新媒体代表性人士

新媒体从业人员(平台经营者)与内容创作者(如网络大V)作为重要示范群体,因其知识层次高、影响力广,在引领网络方向、维护网络安全、构筑网络精神家园中发挥关键作用,需引导其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网络传播。

(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在于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强调,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教机制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夯实精神文化根基。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与文化根基。

1. 内容核心:传播共有历史文化

重点围绕“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与“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阐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通、文化相连、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关系。 

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文学艺术创作,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构建体现民族整体特征、精神与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  

讲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互鉴融通、共同塑造中华文化共同性的历程;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促进心灵相通、命运与共的重要性。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核心价值观决定国家、社会与公民的精神取向,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魂魄。网络空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在议题设计、信息发布、情感共鸣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传播方向与实践路径的一致性。

3. 讲清中华民族的本质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指出,民族与国家需明确“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互联网传播的首要任务是阐释这一根本问题,依托科学系统的中华民族自主知识体系: 

理论基础: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多元一体”格局,强调各民族经长期演化形成交错杂居、经济依存、文化互鉴、情感亲近的关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提出“四个共同”历史观(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2023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部署构建中华民族知识体系,明确其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  

知识载体: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校教材)与中小学“中华民族大家庭”系列教材(小学《中华民族大家庭》、初中《中华民族大团结》、幼儿园《中华民族一家亲》)为基础,系统传播中华民族的科学定义——中华大地各类人群经数千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具有中华文化认同的民族实体,涵盖大陆各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  

4. 阐释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 

大家庭比喻: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比作“家庭与家庭成员”,强调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凸显“兄弟姐妹、同胞手足”的血脉联系,增进共同性。  

石榴籽比喻:倡导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全方位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要任务是讲清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包括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及各民族在大家庭中血脉相融、休戚与共的关系,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用 “五个共同” 概括中华民族发展史,即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 “五个共同” 揭示了中华大地各类人群在数千年中华文明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发展进步的历程。

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023 年 10 月 27 日下午,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中华民族科学自主史料体系,强调充分挖掘史料,讲清楚中华大地各类人 ** 往交流交融,共同开拓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的故事。

我们要在互联网上,运用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古往今来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讲清楚各民族血脉相通的故事。特别是要讲清楚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以及西藏高原古代各族人民与中原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共有历史文化记忆的故事。同时,要将西藏史、藏族历史、藏传佛教史放到中华民族历史的大框架中来叙述。

此外,也要讲清楚新疆各族同胞与中原各族同胞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故事,充分挖掘并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是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形成历史长短,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提到,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物质文化符号。中华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共有的、共享的、共同传承的。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例如,布达拉宫是青藏高原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文成公主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的精神象征。同时,也要树立和突出体现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精神的形象,如老西藏精神、新西藏精神,以及边疆各族同胞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的形象。

(四)网络涉民族议题要讲好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故事

在互联网上设置民族议题时,要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故事。比如春节,不仅汉族过春节,还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春节,这一节庆活动承载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我们可以展示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传达中华民族共有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情感。

各地文旅宣介活动也应通过互联网,讲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故事。例如,内蒙古通过互联网将沉浸式体验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相结合,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旅体验融合。广西文旅部门则在互联网上推送 “三月三” 传统节庆活动,吸引各民族参与,融文化、体育、旅游、经贸、人文交流为一体,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

此外,互联网文学艺术创作也应承担起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责任,如内蒙古乌兰木齐推送的文学艺术作品,展现了当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家亲的精神风貌。

(五)数字文物保护:把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开展

在互联网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重视数字文物保护,讲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故事,阐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例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民间说唱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濒临灭绝,周恩来总理要求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到新疆采风,历经六年收集整理,将其编译成教材传承下来,这一文化保护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

(六)防范化解互联网民族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守住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

在互联网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主动发声,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历史的故事,讲好边疆各族同胞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故事,以及近现代以来各民族投身中国革命、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发展进步的故事。同时,要针对美西方敌对势力在涉疆、涉藏、涉民族、涉宗教、涉台等方面的恶意攻击进行有力回击,澄清误解,扭转偏见,强化海内外中华儿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核心利益的使命感。

我们要在互联网上建立影响中华民族团结的风险排查机制,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防范境外舆论倒挂影响境内民族团结。

总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核心是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防范化解互联网民族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守住民族意识形态阵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