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超:《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解读

作者:董志超 2025-08-22 来源:贵州宣讲网 次阅读

董志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纲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解读仅为共同研读,权威解读需以发布部门的官方解释为准。

2025年4月,十部委联合发布《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纲要》,这是一件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保障与精神支撑、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行各业落地的大事。 

本次解读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纲要》的意义与时代背景,二是《纲要》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文件。  

一、《纲要》的意义和时代背景  

(一)职业道德的定位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支撑,而职业道德正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国家层面的“文明”、社会层面的“公正”、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均与职业道德紧密相关,其中“敬业”“诚信”“公正”更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足见职业道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其中明确要求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机制及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因此,理解《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纲要》需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视角。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二者需协同推进。缺乏精神文明支撑的物质文明,既不可靠也不持久;脱离精神文明的物质丰富,会失去其根本意义——因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精神力量为支撑:革命时期,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依靠精神力量夺取胜利;建设时期,始终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近20年,我国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后,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理念,同年12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同时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包括长征精神、刘胡兰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在内的精神谱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例如,雷锋精神中的“干一行爱一行、奉献社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的“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均与新时代职业道德要求一脉相承。职业道德建设正是对这些精神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三)道德建设的现实需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尚不完善,受不良思想文化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突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或缺失,是非不分、见利忘义、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等问题久治不绝,甚至出现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更关乎民族未来——一个精神道德滑坡的民族不可能拥有光明前景。正如古语所言“物而不化,要钱何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更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这与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建设密切相关。  

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纲要》的发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四)“四德”的相互关系  

- 社会公德:要求公民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成为“好公民”的基本准则。

- 职业道德:要求从业者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是成为“好建设者”的核心标准。

- 家庭美德:要求家庭成员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是成为“好成员”的行为规范。

- 个人品德:要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国奉献、明理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等品行,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四者相互关联:个人品德是基础,一个个人品德缺失的人,难以践行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社会环境则对“四德”建设具有反作用——崇尚美德的社会环境会正向引导个体行为,而不良环境可能滋生失德现象。因此,加强个人修养与完善社会环境(包括法治与道德规范建设)需同步推进。  

二、《纲要》的主要内容  

2025年4月十部委发布的《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道德力量。没有道德力量的支撑,民族复兴伟业难以实现——一个缺乏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的民族,即便物质条件再发达,也无法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总体要求  

1.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优良传统,结合新时代使命与现实情况,赋予职业道德新的时代内涵。  

2. 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全面推进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同时针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及各行业(如教师、医师、会计师、新闻记者等)的职业道德实施分类指导。  

3. 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相结合    

在倡导、宣传、鼓励践行职业道德的同时,需以法治手段对失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治——法治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二)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纲要》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20字规范看似通俗易懂,但其内涵、相互关系及实践要求均需深入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改造世界”,而非仅“解释世界”;孔子亦言“学而时习之”,可见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关键在于实践——能否在职业行为中体现这20字要求,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的标准。  

实践证明,践行职业道德利人利己、利社会,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反之,违背职业道德不仅危害社会,最终也会损害自身利益。例如,某三甲医院医生因个人情绪忽视患者生命安全,被吊销执业资格且五年内禁止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在单位对其作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理;相关案件中另一名当事人因学历造假,被依法撤销毕业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这些案例表明,违背职业道德会付出沉重代价,且失德行为往往与个人品德修养不足密切相关。当然,惩戒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若能吸取教训、痛改前非,仍可重新成为合格公民与专业人员。  

《纲要》明确要求,将职业道德规范融入行业管理规定、单位规章制度、个人岗位职责,作为人才评价、招聘引进、评优奖励、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据,发挥其引导作用。各行业需据此完善相关制度,避免“一白遮百丑”——不能因经济效益忽视职业道德要求,否则终将害人害己。此外,多项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执业医师法》)已纳入职业道德要求,为其践行提供法治保障,违者将面临法律制裁。 

同时,《纲要》提出要丰富职业道德内涵,提炼体现时代精神与特点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背景作出当代表达。此外,人工智能、灵活用工、网络传媒等新情况、新领域的出现,也对职业道德提出了新要求。  

1.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要求从业者立足岗位、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会见四川民航英雄机组时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敬”包含恭敬、尊重之意,敬业亦是对自我的尊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从业者既通过职业行为谋生、为社会与消费者服务,同时也作为消费者接受其他行业的服务。从消费者角度看,爱岗敬业的服务者能带来安心、放心、舒心的体验,而不敬业者则相反。因此,“将心比心”是对爱岗敬业最朴素也最基本的要求。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道理虽浅显,但现实中存在诸多挑战:部分人因岗位匹配度低、薪资未达预期、工作辛苦(如“996”)等原因,难以热爱本职工作。然而,理想工作往往可遇不可求,受客观条件限制,多数人可能无法从事理想职业。在此情况下,“适者生存”的现实要求我们在现有岗位上践行爱岗敬业——这既是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职业选择需立足现实:在“想做的事”中筛选“能做的事”,在“能做的事”中寻找“可接受的事”,并将其做到极致——这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接受一份工作后,即便并非理想选择,也应遵守职业道德,践行爱岗敬业,切忌“混日子”或“骑驴找马”。  

当今社会注重诚信记录,用人单位会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应聘者过往工作表现,敷衍了事的态度将严重影响职业发展。每一份工作都是职业生涯的阶梯,频繁“栽刺”只会使路越走越窄。  

同时,需正视就业中的现实问题:部分单位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如无加班费、忽视员工身心健康等,此类行为既违法也损害雇主品牌,难以吸引人才。合理加班需以保障员工健康为前提,并体现超额劳动的价值。  

爱岗敬业还要求“干一行专一行”,避免眼高手低、见异思迁。尽管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行业兴衰变化,需通过转型发展(如本行业内提升或跨行业调整)适应,但核心是持续提升职业竞争力。  

需警惕“8小时外躺平”“工作不上心”等心态:不钻研业务、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仅会被淘汰,从职业道德角度看,也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若不热爱当前工作,在作出辞职决定前,仍需满足岗位要求;一旦签订劳动合同,就应承诺爱岗敬业、持续学习——否则,无法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服务,本质上是失德行为。  

案例: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磊,16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焊接技能,通过利用废料反复练习,掌握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基本功,每日训练长达14小时。2017年获内蒙古赛区第一名,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全国焊工选拔赛二等奖,2018年(20岁)破格晋升为电焊工高级技师,2023年当选共青团十九大代表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其事迹彰显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印证了平凡岗位可创造不凡价值。消费者的认可,是比任何奖章更珍贵的肯定。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要求在职业行为中做到诚实待人、踏实办事、信守承诺、杜绝弄虚作假。世界心理学家安德森的调查显示,在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中,人们最愿交往的品质前八位里,有六个与诚实相关。无论交友、职场选人、商业合作还是信贷评估,诚信都是核心考量因素——失信者不仅受限购票,更会寸步难行。  

实践中,诚实守信面临诸多诱惑与挑战:招投标中,专家评委需坚守公平公正;面对组织或上级的造假要求(如做假账、数据造假),需明确拒绝。历史案例(如西门子等企业因数据造假遭重罚)表明,参与组织性失信行为终将承担连带责任。 

正确的做法是:向组织阐明造假的危害及法律后果,划清责任并提出补救措施。大数据时代,所有行为均有记录,侥幸心理不可取——即便是社会地位耀眼者,一旦被查实失信,也会“轰然倒下”,且失信记录无法抹去。  

全国公民征信系统的建立,进一步凸显了诚信的重要性。年轻人更应从起步阶段就坚守诚信,避免因一时侥幸付出终身代价。  

3. 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要求在职业活动中秉持公心,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按同一标准处理事务:不偏不倚、结果公允,主持正义、平等待人,保护弱者、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以职谋私。  

传统传承: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提出“精”与“诚”的医德要求。“精”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强调医术需精湛;“诚”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求对待患者不论贵贱、美丑、亲疏、智愚,均“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种一视同仁的理念,正是办事公道的古老诠释。  

现实中,需警惕多种失范行为:招投标中因私利偏离标准、文物鉴定中因受贿颠倒真伪、教师因家长馈赠差别对待学生等,均属违背公道的失德行为。  

需正确理解“统一标准”:并非否定合理差异(如飞机头等舱、银行VIP服务),而是反对因私利破坏公开承诺的标准——这是办事公道的核心内涵。  

4. 热情服务 

热情服务要求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聚焦群众迫切问题与关切点。其核心不仅是完成服务流程,更要提供“情绪价值”,让服务对象获得良好体验。  

案例:名医一号难求,患者若排队数日仅获两分钟问诊,易引发医患矛盾;而医生在冬季搓热手再为患者检查,虽非明文规定,却能传递关怀,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实践证明,服务态度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甚至关联患者心理状态与康复进程。  

热情是职业修养的体现:亲和的态度能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人际和谐,反之则可能阻碍职业发展。因此,热情服务是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 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高层次要求,体现为人民服务与集体主义精神。对普通人而言,奉献并非遥不可及,其内涵可从两方面理解:  

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高层次要求,体现为人民服务与集体主义精神,其内涵可从两方面理解:    

对共产党员而言,入党誓词中“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的承诺,本身就蕴含奉献社会的要求。对非党员而言,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牺牲个人利益救助他人的普通人,亦是奉献社会的践行者——他们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崇高的职业精神。    

日常生活中,奉献社会更体现在以专业知识服务公众的行动中。例如,部分行业从业者利用个人时间制作科普内容(如心内科医生通过视频号普及心脏病预防知识),无偿分享专业技能,帮助公众提升健康素养、规避风险。这种“扫医盲”式的公益行为,正是奉献社会的生动体现,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案例对比:  

- 顾方舟(“糖丸爷爷”):作为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民科学家,他为攻克小儿麻痹症,将苏联疫苗改造适配中国国情,并在自己不满一岁的儿子身上进行试验,验证安全后再推广至全国,最终终结了小儿麻痹症的流行。这种以家人为试验对象的大义,彰显了奉献社会的至高境界。 

-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2018年,贺建奎团队违背国家禁令,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声称可使婴儿抗艾滋病。该行为未经过充分临床验证,将志愿者及其后代置于未知风险中,本质是为名利突破科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底线,最终受到严厉惩处,其行为也被全球科学界谴责。   

(三)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    

职业道德建设需依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环节,核心是培养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形成良好职业素质。    

- 学校教育:高校需强化思想品德课教育,避免将其视为“说教”。当前存在的“重专业成绩、轻道德培养”现象,可能导致学生职业认知片面化。    

- 职业培训: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获取职业资格的重要条件,而非单纯考核条文记忆,需建立与行为挂钩的评价体系。  

- 家风与社会影响:家庭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父母的职业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可能削弱教育效果,因此需以师德师风等实际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育虽必要但非万能,需结合实践引导,将职业理想、精神与操守内化为从业者的自觉追求。    

(四)强化职业道德实践养成    

实践养成要求将职业道德从认知转化为行动,核心是“理念修为内化于心,行为实践外化于行”:    

1. 内化于心:需真正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规范的内涵,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心法庭”——明确道德底线,对失德行为产生内在谴责。  

2. 外化于行:通过礼仪体验、岗位学雷锋、诚信建设等载体,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自觉,抵制诱惑、精进业务,避免“说一套做一套”。    

面对无监督场景下的道德困境,应坚守原则:  

- 对自身失德行为保持羞耻心与谴责感,引以为戒;  

- 按规则与标准行事,减少违规风险;  

- 明确底线,即便“小事”也需符合职业道德,避免因“人情”突破原则。    

同时,可通过制度设计(如特定亲属权益保障规则),在不违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满足合理需求,实现道德与人情的平衡。    

(五)优化职业道德建设环境    

优化环境需以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为核心,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关联性。美国法学家庞德指出,道德与法律无法完全割裂,违背职业道德与违法往往仅一线之隔,且二者常共生共存。    

当前,越来越多职业道德要求被纳入法律条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2条规定,医师需“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要求教师“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违背职业道德可能面临法律后果:  

- 行政处罚(如记过、开除、取消职称);  

- 法律制裁(如撤销职业资格,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各行业均有细化规范(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覆盖教师、科技工作者、注册会计师等群体。全国公民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建立,更将职业失信行为纳入大数据记录,形成长效约束。    

案例:吴孟超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面对患者红包时,采取“先收下以安抚患者,再以患者名义缴纳费用”的方式,既坚守职业道德,又巧妙化解患者顾虑,其做法体现了道德与智慧的结合。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纲要》明确,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纳入各行业、各部门总体工作统筹推进。    

- 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需承担主体责任,接受巡视与督察;  

- 需形成“个人自觉+单位要求+法律约束”的协同机制,仅靠个人觉悟难以实现全面提升。  

三、总结    

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需融入各行各业实践。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道德力量,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践行职业道德需“知行合一”,不仅要认知其内涵,更要转化为职业行为。当每个从业者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时,社会服务质量将全面提升,最终惠及全体公民,推动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