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贵州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精准把握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一是锚定创新发展,转动能、增效益、优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创新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一是转动能,重点是强化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要“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将是贵州“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二是增效益,重点是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近年来贵州GDP增速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列,但在污染防治、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要保持定力和耐心,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优环境,重点是为全社会创业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贵州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解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
二是锚定协调发展,做好对外对内的战略协调。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一是外部战略协同,重点是要落实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十五五”时期,贵州要落实关于“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要求,齐力推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二是内部城乡协调,重点是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是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有效协调的重要途径。各县城之间,“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三是锚定绿色发展,努力把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专门强调了贵州的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成为贵州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是贵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重点将涉及建立转化的机制、拓宽转化的渠道、提升转化的效益等。二是要利用文化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重要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了文化对个体的“化风育人”,也强调通过如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是锚定开放发展,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贵州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如何开放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开放通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强调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这是对贵州通道建设的更高要求,既要继续深耕南下(粤港澳大湾区)通道,也要主动对接融入北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进(长江经济带)的大通道。二是推进制度改革与开放。“十五五”时期,贵州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关键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五是锚定共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共享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作了系统部署。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贵州“十五五”时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尤其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好乡村治理。二是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这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是基础,而带动群众致富则越发重要。三是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把民生底线兜牢”。统一监测要求贵州要做到标准统一、方式统一、路径统一,不落一户一人。分类帮扶则需要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把握好群众的差异化特征,做到有效分类、科学分类,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
[作者系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省委讲师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