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北京春节习俗与春节的文化内涵

作者:张勃 2022-02-10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张勃:北京春节习俗与春节的文化内涵

庆祝新年是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不同国家,“年”的开端不同。公历纪元是以1月1日为新年的开端,在中国称为“元旦”。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新年开端,俗称“过大年”。

一、春节的历史与传承

  我们现在的“元旦”是指公历纪元的1月1日,但在1914年之前通常指传统新年,也就是春节,比如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一定和记时的周期有关,“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三代以前就已经被人们掌握。《尚书·尧典》中就记载了尧帝对负责测算时间、制定历法的羲氏、和氏讲的一段话,其中提到了一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年”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尔雅》就讲到,夏朝把“年”称为岁,商朝称为祀,周朝称为年,唐虞时称为载。《诗经》中的一些内容也能够表明我们对“年”的周期有所把握,比如《豳风·七月》中的“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讲的是改岁就是从旧的一年到新的一年;“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讲的是过年的景象,也就是我们现在过春节的雏形。在汉代之前,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岁首,一年的开端是没有完全固定下来的。在汉代,一年有四个开端,分别是冬至日、腊明日、正月旦和立春日。其中,正月旦是“王者岁首”,而且也是四个开端中最重要的那一个,可见春节成为后世最大的节日和皇帝是有关系的。我们常说的“冬至大如年”、“春朝大如年朝”,也从侧面印证了春节的重要性。那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春节之大,大在哪里?

  第一,春节大在历史悠久。春节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开端,到汉代确定下来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第二,春节大在节期之长。也就是说,春节这个节日不像其他节日只有一天,而是持续一段时间。节期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节日的重要程度。春节的节期到底有多长,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但整体上是以腊八为开始。

  第三,春节大在内容之多。春节的习俗活动非常丰富,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都有相应的约定俗成的活动。

  第四,春节大在受众之多。可以说,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享有的节日,而且很多海外华人也过春节,甚至一些外国人也开始把春节当成他们的节日,足见春节的参与人数之多、受重视程度之高。俗话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春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象征着一家团圆。因此,这一系列因素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北京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风土民情有所不同。北京人过春节,既有和其他地方相似的方面,也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尤其是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的春节习俗更具特殊性。

  总体上讲,北京的春节习俗既有不变的地方,比如节日时间,也有随着时代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地方。熊梦祥的《析津志》记载,北京的春节是从腊八开始,一直到燕九节。清代,北京有“一入腊月就是年”的说法,春节以封印、开印为时间节点放很长时间的假。封印通常在腊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由钦天监择吉确定,自此学生放假、戏馆封台,人们进入忙年过程,直到来年正月重新开印,生活才回归日常。开印是在新年的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天内,同样由钦天监择吉选定。自封印至开印,清代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月,若从腊月算起长达50天左右。

  1.腊八

  “一入腊月就是年”这一说法也在一些文献中有所体现,比如潘荣陛(清)的《帝京岁时纪胜》就讲到春节是一个消费的节日,从市场来看,人们过春节要买各种各样的节物,包括吃的、喝的、穿的、装饰品、祭品或礼品等等。比如,《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腊月朔,街前卖粥果者成市”。这一时期,市场上还有卖核桃、枣、栗、干菱角米等和腊八粥有关的食材的,以及纸元宝、纸花等祭品的。腊月初十开始,市场上就有卖门神、挂钱、玻璃镜、窗户眼的。钱店银号,可以兑换压岁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腊月二十外,市场上就有卖糖瓜、糖饼、竹节糕、关东糖、炒豆的,为的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腊月二十五日外,市场上就有卖脂麻秸、松柏枝、南苍术的,为的是煨岁,在除夕点燃。这些市场上的节物的出现,为我们观察过去的北京人怎么过年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从老舍先生的文字和《帝京岁时纪胜》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人过年和节物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后来,不同于“一入腊月就是年”,我们更多是以腊八为过年的开端。腊八是北京人过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腊八节的起源久远,腊八喝粥是非常普遍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比如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有“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的描写。《析津志》《光绪顺天府志》分别记载了元代、清代北京人在腊八喝粥、赠粥的习俗,这一传统现在依然延续。腊八还有一件值得一说的事,就是藏冰。《诗经》里有“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说法,“凌阴”就是冰窖,把冰取下来、切割好、放到专门的地方就是藏冰。《周礼》记载了冬季藏冰、夏季颁冰,以及专门负责藏冰的“凌人”。现在的雪池胡同就保存有一个明代的雪池冰窖,内部空间长25米、宽10米、高10米,大约能藏2500立方米的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2.祭灶

  腊八之后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就是小年,北京人过小年的时间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比如明代是腊月二十四,后来是腊月二十三。

  小年的重要习俗活动就是祭灶,民以食为天,灶是烹饪食物的专门场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五祀之一。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关于用黄羊祭灶的记载,可见春节习俗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后世祭灶的主要用品变成了糖,比如《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意在让灶神甜甜嘴,上天言好事。这种仪式也从侧面警示了民众要注意个人的言行、要向善。

  当下,这种祭灶的习俗虽然式微,但还偶有传承,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北京市顺义区张庄镇的灶王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好几届,让我们还能够切实了解到北京的祭灶文化。

  3.忙年

  其实,春节是以除夕作为分界线的,除夕之前要辞旧、为新年做准备,除夕之后是迎新纳福。从祭灶之后,北京人就开始进入到忙年的节奏,为新年做准备,比如打扫祠堂、庭院,为喜庆、驱邪要做很多装饰等等。人们在这一时间段里买很多节物、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叫忙年。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油儿走;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我们可以从这首北京童谣中体会过去北京人忙年的节奏。磨豆腐、炖猪肉、杀公鸡、油儿走,对应的是要准备丰盛的食物,而且是有吉祥寓意的,比如豆腐谐音“都褔”、鸡谐音“吉”等等。春节是重要的社交时间,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非常多,这也是要准备丰盛食物的原因。洗邋遢就是沐浴,过去的北京人居住条件、卫生条件不比现在,一年洗不了多少次澡,所以为了用干净的身体祭祖、过年就必须要洗邋遢。

  在忙年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春联、桃符。挂桃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普遍地张贴春联则是明代以后传承下来的习俗。据说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春联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进入腊月之后,文人墨客会在市场上摆摊书写春联,人们在祭灶之后将春联挂出来,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4.除夕

  忙年之后,最重要的时间节点——除夕就来了。就过去而言,除夕的习俗活动是最为丰富的,而且各有各的内涵,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帝京景物略》记载了明代的北京人是怎么过除夕的,比如五更焚香迎接灶神、插芝麻秸辟邪、祭祖、聚坐食饮守岁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帝京岁时纪胜》则记载了清代的北京人是怎么过除夕的,其中有不少习俗与明代相同,如煨岁、守岁等等。

  5.大年初一

  新年的正月初一与除夕,构成了我们过大年的两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是辞旧,正月初一是迎新。从初一开始的主要习俗都是在庆祝新年的到来,比如吃饺子意味着时间的更新,饺子摆成圆形寓意圈福,初一的饺子讲究吃素寓意一年平安无事等等。

  拜年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重要习俗。明代的陆容写过: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市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现在的通讯方式非常发达,电话、微信拜年成为新的拜年方式。所以,虽然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其内核却得到了传承。

  北京过大年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逛庙会。北京的庙会非常多,从元代开始兴起,明清之后更加盛兴,比如白云观、厂甸、护国寺等等,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草珠一串》是这样描写庙会盛况的:琉璃厂甸又新开,异宝奇珍到处排。妇女摩肩车塞路,都言看象早回来。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小吃、表演,可以说是北京人的最爱。

  6.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一部分,也是过大年的一个高潮,不同时代的北京人过元宵节也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帝京景物略》记载过去的北京从八日到十八日,在东华门外有灯市;还有走桥的习俗,也就是妇女穿白色的绫衫,结队宵行,寓意没有腰腿疾病;还有摸城门的门钉,以及击太平鼓、九曲黄河阵等表演。其中,九曲黄河阵在密云区东田各庄还有传承。此外,京西幡会也是北京着名的元宵节活动,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7.耍燕九

  在北京,正月十九被称为燕九节,作为北京人过春节的一个句号。正月十九这一天,白云观庙会达到高潮,很多游人到白云观去打金钱眼、摸石猴。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春节的文化内涵

  北京春节是一系列节日的组合,习俗多样,包括各种饮食活动、空间装饰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信俗活动等。这些活动以辞旧迎新为主题,强调家庭团圆,表达人们在新旧年转换时的期待与祝福:希望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1.更新

  过春节就是新年对旧年的取代,是时间的更新。老百姓强调顺天应时,随时而动,根据时间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当时间进行更新的时候,人事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更新的环境里,人们穿着全新的衣服,说着“新年大吉”的吉祥语来,迎接着新时间的到来。

  2.祈吉

  祈吉,实际上包含着驱除凶邪和祈求吉祥两个方面。老百姓过年时的装饰活动,都具有驱凶祈吉的含意,像是张贴大红的福字斗方或各种吉祥画、春联、门神以及明显带有吉祥意味的合体字。

  3.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正月初一既是一年的第一天,也是春季的第一天,所以春节更加具有迎春的内涵,比如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叫春联,很多春联的寓意也是春意饱满的,像“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临门”“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等等。

  4.团圆

  家,在过年期间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指向和归属。团圆的内涵,不仅指生者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去亲人之间的团圆,比如在祭祖仪式上,我们先将最好的食品献给祖先,用最庄重的礼节向他们致敬,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体现。

  5.和谐

  和谐是宇宙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在春节期间的美好诉求。

  新的一年是虎年,说到虎,虎的文化在我们国家也是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古人会把虎画到门上来驱邪,还会给孩子做虎头鞋、虎头帽,寓意旺盛的生命力,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虎年临近,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虎文化。最后,恭祝大家虎年如虎添翼、虎虎生威。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