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从<共产党宣言>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红色故事中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奋斗之中,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我今天通过讲述几个红色故事,和大家一起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一、从一本“红书”到一个“烈”字
2017年10月31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走进石库门,在一个放有小册子的展柜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这是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它由一位共产党人的老父亲放在衣冠冢中方才保存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听了连称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保存这本《共产党宣言》的共产党人叫张人亚。
1922年,张人亚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大包党的珍贵书报文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宁波霞浦镇霞南村,交托给自己的父亲张爵谦保存。为了完成儿子的托付,张爵谦编了一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的衣冠冢,在张人亚这一侧就是他带回来的珍贵文件。张人亚1932年就在瑞金中央苏区因病殉职了,但他的家人一直不知道他的消息。1951年,年事已高的张爵谦请人打开了儿子的空坟,将文件取出,交还国家。这批珍贵的文物共有36件,其中就有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文全译本,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瑞金,有一个着名的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纪念塔于1934年落成。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北上抗日。1939年冬,国民党当局竟将纪念塔及周围几座纪念建筑拆毁了。但是当地老百姓冒着很大风险,把一块刻着“烈”字的青石板保存了下来,并于新中国成立后交给了瑞金革命纪念馆筹备处。1955年,瑞金革命纪念馆筹备处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在红军烈士纪念塔遗址上按原貌进行修复重建,使其重现雄姿。
这座纪念塔不仅记载了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也记载了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流血牺牲。当年赣南苏区共有240万人口,为革命牺牲的就有33.8万;兴国县总人口23.18万,有5.5万人参加红军,牺牲的烈士达2.32万人,全县每4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每10人中有1人为革命牺牲。这座塔身上布满的无数小石子,就是这些烈士的英名。
2019年5月20日,在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和9位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
二、从一块粗布到一扇门板
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面收藏着一块灰白色的方粗布,长87厘米、宽81厘米。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用过的包袱布,包袱上面有战士根据记忆写下的“六项注意”,与毛泽东同志正式宣布的“六项注意”文字上略有偏差,但意思基本相同。其中一项就是“上门板”。第一次提出的时候叫“还门板”,后来毛泽东同志通过了解发现“还门板”经常还错,所以就在纪律里面要求不仅要“还门板”,还要给老乡把门板装上,因此将“还门板”改为“上门板”。这就是我们的革命队伍能够成功的原因。从点滴的小事,可以看出我们党对人民的关爱。
时光倒流87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连续多天架设临时浮桥,晚上渡河,早上拆桥,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于都河。
当年,为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群众倾尽家中木材来为红军搭浮桥,捐出门板、床板、房梁甚至棺木的不在少数。今天,“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的故事在于都仍家喻户晓。在今天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周恩来同志的感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是周恩来同志当年在得知于都老人将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后发出的感慨。
2019年5月20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的9位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中,有一位99岁的红军遗孀段桂秀老师。段桂秀的丈夫王金长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牺牲。直到1953年,她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为了丈夫的一句“等我回来”的承诺,老人一生没再改嫁。
三、从一个红薯到一口“红井”
在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被称为“雷打石”。但这又是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军纪的诞生。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就在这块石头上宣布了“三大纪律”,其中第三条就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为什么要把“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件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它当作部队必须遵守的一项纪律呢?因为在这之前,一支部队在打了一场硬仗以后,又饥又饿,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块红薯地,一拥而上,扒出红薯就吃。毛泽东同志过来以后就问:“你们经过了老表的同意没有?”连长难为情地摇摇头,小声地说:“没有。”毛泽东同志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的利益呢?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和旧军队有什么区别?”最后,这支部队照价赔偿,凑足了6吊钱,并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老表,很对不起,没经过同意就挖了你地里的红薯。现赔上6吊钱。——工农革命军。”然后用纸包好,又用一块布裹了一层,埋在红薯地边上。
小时候,大家都读过一篇名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讲的就是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的那口“红井”。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沙洲坝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当时沙洲坝流传这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沙洲坝地处干旱地带,一直以来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但沙洲坝村民迷信风水,传闻沙洲坝是旱龙爷的地盘。他们认为,挖井会得罪旱龙爷,都不敢挖井。毛泽东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真要是有旱龙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从此以后,沙洲坝就有了水井,也有了那首红歌《红井水》。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干部群众挖井,是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历史见证。
四、从一根扁担到一支竹竿
2016年2月2日,也就是我们传统的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上了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艰苦卓绝、物资匮乏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却将新领的棉衣赠送给老百姓御寒,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同挑柴担米,“朱德的扁担”至今被人铭记。2001年的6月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开国上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文中说:“小学课本里有《朱德的扁担》一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他说,当年把扁担藏起来以后,朱德同志又让人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在上面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然后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朱德同志说:“我们红军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支长约1米的小竹竿。在这根小竹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下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88个村庄和城镇的地名。这些地名再现了它的主人唐和恩支援前线走过的每一步路,唐和恩的“小竹竿”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支前故事的缩影。
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正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60万打败了国民党80万军队。据统计,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平均每一个参战解放军战士的身后,就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毅同志不止一次感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五、从一首儿歌到一部儿童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兰州文旅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和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携手打造的儿童剧《大豆谣》出人意料地火了。《大豆谣》通过“西北小萝卜头”罗力立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人生交集,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那段峥嵘岁月。
1940年6月,时任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的罗云鹏被捕入狱。一同被捕的,还有他的妻子樊桂英和出生仅8个月的女儿罗力立。罗力立先后在监狱中度过了长达6年多的童年,人称“西北小萝卜头”。小力立因为身材瘦小,能从送饭口钻出去,可以到各牢房去串门,因此结识了同样被关在兰州沙沟监狱的王洛宾。
没吃饱过肚子的小力立,不知道糖果、糕点、巧克力是什么。有一天,她捡到一粒大豆,吃了便觉得大豆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不由地说:“真香!”王洛宾见此情景,一阵心酸,用牙膏皮卷成笔,在纸烟盒上为罗力立谱写了一曲《大豆谣》:“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力立牢中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小力立,有志气,妈妈的哭声莫忘记。长大冲出铁大门,全世界大豆属于你。全世界大豆属于你!”王洛宾写了很多经典的歌曲,可这首写给小狱友的儿歌,是一首绝无仅有的儿歌,一首在炼狱中孕育出来的催人泪下的歌。
翻开我们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1935年到1948年,延安保育院为革命将士子女和烈士遗孤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学习成长的港湾,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被称为“马背摇篮”。为了让这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真实再现,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在2012年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该剧演出时长70分钟,通过回家、成长、转移、东渡四幕,讲述了革命后代、烈士遗孤在延安保育院健康快乐成长、随部队转战陕北以及东渡黄河走向新中国的感人故事。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叫金德崇的老人,精心保存着一个笔记本,上面有毛泽东同志为他题的六个字:“又学习,又玩耍”。据金德崇回忆,那是在1941年的元旦,延安中央医院的大夫们去给中央首长拜年,他也跟着父亲去了。金德崇的父亲就是后来被称为“红都名医”的金茂岳大夫,当时他担任中央医院妇产科主任,毛泽东同志的女儿李讷就是由他接生的。当时一位阿姨送给了他一个红布面的烫金日记本,金德崇就问他父亲:“我能不能拿着这个本,让首长给我题个字去?”父亲说,“那你自己去吧!”金德崇就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窑洞,说:“主席伯伯,您能不能给我题个字啊?”毛泽东同志笑着问他:“你喜欢什么?”金德崇说:“我喜欢玩儿。”毛泽东同志问:“你还喜欢什么?”金德崇说:“我还喜欢念书。”毛泽东同志就说:“好,那咱们就写个‘又学习,又玩耍’。”写完以后,毛泽东同志郑重地签上了“毛泽东”三个字。这也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祖国花朵的关爱。
我再讲一个小故事。我们红五军军团长董振堂,最后战死在西路军高台战役,还被敌人割下头颅悬赏。长征路上的一天,邓发的夫人陈慧清突然要生孩子。而一公里外,董振堂正率领战士拼死作战,眼看顶不住,董振堂拎着枪冲回来问:“到底用多少时间把孩子生下来?”没人能够回答。于是董振堂再次冲入阵地,大声喊道:“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战士们死守了几个小时,很多战友都牺牲了,硬是等陈慧清把孩子生了下来。战斗结束后,一些战士经过产妇身边时都怒目而视,但董振堂说了一句足以载入史册的话,“你们瞪什么瞪?我们流血和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
六、从一篇史论到一首诗作
1944年3月19日,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连续刊载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国民党宣传机构对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反应激烈。3月2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题为《纠正一种思想》的社论,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社论说:“三百年前,蔓延于黄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以李自成为首领,于外患方亟之时,颠覆了明朝。其所得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二百六十年的亡国局面。”影射之意昭然若揭。
1944年4月18日,《解放日报》全文转载《甲申三百年祭》,并加了长篇按语,里面这样评价:“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决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奸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的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之流。”
1943年3月,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书中指责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明末“党派倾轧”和“流寇横行”,以此影射中国共产党,并宣称“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对蒋介石的谬论进行批驳。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1月21日,毛泽东同志亲笔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1949年春,党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路上又提起了《甲申三百年祭》:“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香山双清别墅是党中央进入北平的第一站。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当毛泽东同志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后,在“进京赶考”第一站——香山双清别墅挥毫泼墨,写下了着名的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以上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并从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是我们党始终秉承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二是我们党始终秉承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家国情怀;三是我们党始终秉承着铁的纪律;四是我们党始终秉承着初心、使命;五是我们党始终秉承着永远在路上的赶考精神。
我的交流就到这里,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周庆富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