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的题目叫“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开始,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习惯称过年、过大年。我们常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间,围绕“辞旧迎新”主题,在中国形成了丰富的关于春节的礼俗生活实践。
对于中国人来讲,春节是第一大节日。无论是内心深处,还是生活行动,春节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期待、生活实践和生活时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基础。
一、何为春节?
今天的春节是指农历新年。历史上的春节则是指立春。
立春是24个节气中首个节气,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仪式。《月令》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天,天子斋戒,立春日,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的郊外迎春,祈求丰产丰收。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今天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保留了梧桐祖殿,这是一座春神句芒庙,保留了立春祭祀的古老传统:祭春神、鞭春牛、尝春、咬春。迎春时,在民间各地有打春牛,就是用木头做骨架子,用泥塑做牛的形象,取泥塑的土的日子必须是冬至后的辰日。打春牛要用彩色的鞭子打。春牛的尺寸为三尺六寸五,象征365天,春牛的尾巴是一寸二,象征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打春牛的鞭子是二尺四寸,象征着24个节气。春牛肚子里有五谷。打春牛是各地官方和民间举行的重要的春耕动员大会,打了春牛就拉开春耕大忙的序幕。打春牛也叫鞭春、打春,妇女还要戴春,就是穿各种各样好看的衣服,尤其是绿色的衣服。打春牛中有人会专门扮演春神句芒的形象。据《山海经》记载,春神句芒为“人面鸟身,乘两龙”,辅佐伏羲,死后成为草木之神、生命之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农耕生产。
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崔道融《春闺》写道:“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宋代王安石《次韵冲卿除日立春》:“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今天的立春习俗和传统的立春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吃春饼、吃春盘、吃春卷等,我们叫咬春。
光绪《寿阳县志》有“正月元旦:贴宜春字”的记载。陕西《米脂县志》记载:“除日:贴宜春字,以花炮代爆竹辟邪祟。”这些记载将“春”与除夕、元旦有机结合,显然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除夕”“元旦”与“春”的联系。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中国人十分重视立春习俗。立春,不仅作为春天到来的时间标志,也是农民在新的一年农耕生产活动的开始。因此,立春中的祭祀春神、吃春饼、贴宜春等,无不包含了中国人对春天到来的祈愿。
立春在春节或前或后,也会相遇。立春的习俗与今天的春节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今天的立春并不是春节。那么,立春作为春节的传统是何时被丢掉的呢?农历新年又是何时成为春节的呢?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经袁世凯批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元旦就是阳历新年,而春节则固定为农历新年。
二、元日、年和春节
元日、年和春节的发展十分明晰,而“年”是具有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符号。
(一)在中国历史上,元日、元旦是农历新年
说到农历新年,那么“年”是什么?在中国流传许多关于“年”的来历的传说,认为“年”是一种怪兽,危害人间。人们以燃烧竹子,通过爆炸声响驱赶“年”,后来逐渐就变成一种固定的仪式性的节日了。当然这是传说,显然是虚构的,“年”不是什么怪兽,只不过是生活在蛮荒时期的人们对于威胁人类生活的野兽的想象性建构,是带有真实生活记忆的。
如果从“年”的字形结构来看,甲骨文中的“年”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象形,下部是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沿用了小篆的写法,释义为:“年,谷熟也。”显然,“年”与农业生产实践有关,“年”的内涵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仪式活动,其举办时间是在稻谷成熟的时候。在汉武帝时期,“年”作为节庆仪式的习俗已经形成。
至于“新年”的具体时间,《尚书·舜典》中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的记载;《后汉书》曰“春正月元日”的“元日”,古人又称为“元旦”。两汉时期,“新年”更多叫“正日”或“正旦”“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把过年叫“元日”或“元首”,这里的“元首”是指新的一年的首日。宋人吴自牧《梦粱录》曰:“正月朔日(即初一),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年节序,以此为首。”就是说,元日、元旦在历史上都称“新年”。
(二)农历新年是春节
农历新年被规定为正月初一,延续了中华民族新年的传统。然而,新年的传统形成是一个长时段的时间体系的实践活动,包含了仪式性、娱乐性、节奏感的实践与空间凝聚的文化生活。
老百姓将春节视为农历新年是基于中华民族关于“年”的生活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从规定“正月初一”为农历新年、春节,发展延长到“年”的长时段仪式生活,于是“年”显然包含了“新年”之前的“旧年”末尾。从这个角度来看,春节包含了“辞旧”与“迎新”,“新”与“旧”在这个时段构成有意义、有内涵、有价值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实践。
(三)“年”是中华民族的时间制度和有节奏的生活韵律
“年”是时间制度,也是生活实践。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区域,每个民族均有各自“年”的习俗。生活实践和时间制度与民众生活的自然生态有关,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有关,我国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时间体验和生活节奏,有的民族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法体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年”的体系,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在每年的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不同民族的“年”就是自己民族生活中最隆重的节庆活动。
春节与“年”的合一,主要是汉族的“年”。汉族的“年”从汉代开始就定型了,在我国多民族共同生活、交流交往交融中融合了多民族生活智慧,包含了多民族的仪式习俗。因此,汉族的“年”绝非单一汉族的年节,而是包含了多民族生活实践和生活情感,这就使得以汉族“年”为核心的春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并且始终是多民族共享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年”包含了汉族的“年”和其他民族的“年”,是以春节为核心的“年”的体系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时间制度和有节奏的生活韵律。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三、“春节”习俗生活的基本结构
“春节”习俗生活主要指农历新年,其包含了旧年和新年,就是人们常说的“年关”,“年关”是重要的仪式时间,是新旧转换的生活实践的节点。
“年”文化的历史是丰富和发展的传承,旧有的习俗与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交汇、融入其中。中国传统的过年是多阶段过程的。从腊月初八就开始进入“年”的实践,也就是进入“年”的生活。但是,大规模开始的仪式活动通常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神回天宫开始的。这是一个特殊的仪式时间,其活动就是祭祀灶神、送灶神上天宫,老百姓把这一天称为“小年”,这个阶段就是辞旧阶段。而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则是迎新贺岁阶段。春节期间的生活都是有规律、有安排的,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过年”的民谣,比如: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贴门旗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
具体来讲,春节习俗生活就是中国传统年俗的生活,是以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构成的生活实践,从家庭到村落,进而到社会,构成了严密有致、团结和谐的年俗生活,包括忙年、过年、拜年和送年四个部分,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关于“年”的基本结构,并且在“年”的不断传承中融入多民族生活、情感和文化。
(一)忙年
包括过年前的各项准备,以及小年夜等,在北京等地流传很广的儿歌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也就是说,每年的腊月初八,吃了腊八粥就进入忙年的时间了。
过了腊月初八,人们在语言上也有许多禁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家里不要随便动土、钉钉子等。我国关于腊八粥的记载有很多,腊八粥又有七宝粥、五味粥等名,民间常以糯米、大米、小米、黄米、小豆、菱角、栗子、枣子等熬煮成腊八粥。今天,腊八粥在民间也保留着。
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老百姓开始全家大扫除,人们称为“打扬尘”和祭祀灶神,这一天就是“过小年”。打扬尘,也称扫尘,其含义是为了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范成大《祭灶词》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过去在北方,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腊月二十四日为祀灶时日,不知始于何时。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灶神在民间又称灶君、司命菩萨等。先秦时期,灶神是重要的神灵。魏晋以后,灶神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在家里监视家人的举动。祭祀灶神时,用“灶糖”供奉灶王爷,这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
“小年”过后,人们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娶媳妇、嫁闺女不用择日子。
在此期间,也就是小年过后,要准备年货,并且每天准备饮食使用的年货内容都是有安排的:要为家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新帽子,全身都是新的装饰;要添置装饰新年大门的对联以及拜年使用的礼品等。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大年三十这段时间,家人都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快乐着、辛苦着。
(二)过年
时间指向腊月三十,人们常称为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就是“过年”。过年的习俗众多,充满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包含了浓浓的家族、家庭的团结友爱、和睦向上、吉祥祝愿的情感。
1.团年饭
“过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团年饭”,一般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这顿饭。当然,有的地方吃年饭的时间不一样,比如,在我的老家湖北麻城乘马岗一带,那里是山区,吃团年饭是在早晨,天还没亮就要起来吃团年饭,吃饭前要燃放鞭炮,每家每户都在争放团年饭时的第一声鞭炮。但是,麻城的其他地方吃团年饭就不是在早晨,而是在晚上,但不论是早上还是晚上吃,吃团年饭都是在腊月三十这一天。老百姓赋予了这一顿团年饭很多意义。
团年饭是辞旧迎新的关键一顿饭,食材是最好的,种类也最丰盛。团年饭里,鸡鸭鱼肉样样不能少,尤其是鱼,团年饭中的“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团年饭要剩下一些,也象征“年年有余”。团年饭的各种菜也被赋予了各种吉祥名称,比如,藕被称为“路路通”,寓意一切顺利;荠菜叫“聚财”;黄豆芽叫“如意菜”;金针菜叫“真金筷”;黑木耳叫“乌金碗”。这些菜肴被赋予发财、如意、顺利的生活意义。
团年饭做好,家里的主人先要把这顿饭献给神灵享用,然后献给家族历代祖先。这一顿家神、祖先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吃的团年饭,将中国人感恩、慎终追远的传统延续,并不断教育子孙。团年饭的座位依照辈分高低顺序,长辈首先动筷子,其他人随后。吃团年饭,就是情感的传递、伦理道德的传递,能够极大地促进家庭成员情感交流,增进亲人间的感情。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来临,团年饭习俗适应时代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传统团年饭都是在家吃的,今天不少人家,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家开始选择到酒店吃团年饭。然而,我认为酒店的团年饭还是无法取代以家庭为主的团年饭。
2.压岁钱
大年三十晚上,长辈要为晚辈发压岁钱,也就是今天的“红包”。压岁钱是家庭之间特殊时间的礼物形式,属于中国人家庭内部的礼物流动,有助于家庭制度和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给压岁钱有两个时间,一是大年三十守岁的时候,二是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传统的压岁钱具有“压祟”的象征意义,包含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顺,长辈对幼辈的慈爱。
如今,在春节期间出现了抢红包的现象,人们用微信红包的方式去给压岁钱。用微信红包的方式给压岁钱也是一种祝愿和关爱,传承了传统压岁钱的意义和情感。但是,微信抢红包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互动性的游戏。
3.贴春联
过年贴春联是重要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贴。在门口贴春联是宋代以来广泛流行的迎春礼俗。宋代以前,过年时为了家里辟除邪恶,就在家门口挂桃符;宋代以后,就在门口贴春联以迎春纳吉。明人刘侗曰“东风剪剪拂人低,巧撰春联户户齐”;《燕京岁时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过去在门口贴上桃符是驱邪,春联则主要是祈愿吉祥,比如,今天我们在春节期间,最流行的春联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等等。
4.守岁
除夕夜人们有守岁习俗,家人欢聚一堂,等候新年到来。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除夕夜晚,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要点灯,堂屋的火烧得旺旺的,民间有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寓意来年财旺人旺。守岁晚上,家人其乐融融,充满情感。
关于守岁,许多文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中写道:“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除夕守岁,家人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在一宵之中,送旧迎新。
(三)拜年
传统大年初一为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故称“三元之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因此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新的开始,于是出现了“拜年”的习俗。明代北京元日(即正月初一)拜年盛行,“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正月初一天刚刚亮就要放“开门炮”,家人可以外出拜年,乡邻也可以来家里拜年。拜年也是有规矩的,传统熟人社会的拜年就是登门拜访,要从初一到十五,有的还要到二月二,所以拜年的时间很长。
随着通讯方式的普及,人们之间的拜年既保留了传统熟人社会的登门拜年,也衍生出以电话、短信和视频等方式的拜年的礼俗,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拜年范围。
(四)送年
送年,实质上就是进入了元宵节的时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成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时期。送年的习俗集中在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人们以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社火表演、走桥等形式欢度元宵佳节。此外,不少地方在元宵节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民俗表演。
送年是以“灯”为中心的,在我国很多地方,集中于“灯”的习俗主要是四天,即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这些都是与“灯”有关的习俗。当然,各地可能有些许差异,但都集中在“灯”的习俗生活上。
元宵节还要吃汤圆,圆圆的汤圆、甜甜的汤圆意涵了新的一年团圆、甜美。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四、“春节”仪式的意义
中国人在鞭炮声、歌诀声中,在忙碌的赶年集中,在祭祀家神、祖先的仪式中,在贴福字、门神中,在穿新衣、拜年走亲戚中,在看花灯的生活中,送走旧年、迎来新年。
“年”体现了中国人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包含了浓郁的民族情感,将中国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浸润传统的年的生活方式中不断适应新时代,我们实现了家庭、社区、社会和国家认同。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活的新旧转换仪式
春节是中国人生产生活时间转换的关键点,包含了送走过去一年的不吉不利,祈愿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并以全新的状态进入新的生活。小年的“扫尘”即是将家里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扫除家里的所有污秽。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每个房间要点灯,人们认为这是“照虚耗”,驱除灾难,送走各种不吉利、不健康的事物。大年三十前的一两天,所有人都要沐浴,洗去身体上的污秽,在我国有些地区叫“洗邋遢”。《帝京岁时纪胜》里面就有记录,“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湖北鹤峰人在除夕“浴身”,称为“洗隔年尘”,也称“洗邋遢”。大年三十之前,每个人都要理发,这就是“剃过年头”,这种习俗至今盛行。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剃过年头”,家里要专门为理发师准备一些礼物,或者专门请理发师吃过年的食物,这种习俗在新年第一次理发时称“剃开张头”。以上这些都是人们“辞旧”的生活仪式。
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每家主人在天将要亮的时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人们在这天会将年前置办的新衣服穿在身上,这种以穿新衣服迎接新年到来的习俗在汉代就出现了。唐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的“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的情景,就是唐代儿童穿新衣迎接新年的生活。
今天,尽管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穿新衣服已经不是稀罕的事情,但是家里的主人还是会为家人置办新年的衣服。人们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进入了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更新意识,重视生活的转化。因此,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多种生活习俗和实践行动,以此达成渴望丢弃旧有的不吉利、不健康的生活,转换到新的生活和生命旅程之中。
(二)迈过冬天、跨入春天的仪式
以春节指称传统新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农历新年的文化意涵也就是春节的文化意涵。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歌记录了人们在鞭炮声中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春风送暖、新春到来的景致,以及千门万户在旭日映照下的明亮灿烂,人们取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春风暖意送走冬日严寒,迎来春天,传递了春风吹拂作为新年到来的象征情感。吴自牧《梦粱录》中提到的“迎春牌儿”则是以具体的物象寄寓迎接新年春天的来临。
过年贴的对联也称“春联”,说明“年”“春节”与“春天”的内在联系。新年联欢会称作“春节联欢会”、新年期间运输称作“春节期间运输”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春节是送走冬天、迎接春天到来的仪式。
(三)维系家族关系、和润家族情感的仪式
“年”是民众的时间,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包含了民众的情感,也饱含深邃的文化。从腊月初八开始,民众就开始进行一系列忙年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了辞别旧年的活动,“小年”时间,家人分工合作清扫家里的“扬尘”,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大年三十的团年饭,更是家人隆重的聚餐、聚会、聚情、聚力的实践,这顿团年饭包括逝去的祖先,因此在吃团年饭前,家长要依次请祖先“回家”团年,在祖先“享用”之后,家人才上桌吃饭。
“年饭”后或者“守岁”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表达了家族长辈对晚辈“辞旧迎新”的祝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秩序;除夕晚上,家人团聚守岁更是和谐中的快乐、亲情中的幸福,这些春节习俗使家庭、家族关系得到有效维护,而且使家族成员之间、家人之间的情感得到和润与加强,家族的内聚意识、家族子孙的绵延在年的习俗中得到延续。
(四)强化社会团结,维护生活秩序
“年”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生活仪式,但是家庭、家族离不开生活中的乡亲邻里关系,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帮助。这是家人、家庭、家族幸福、快乐生活的源泉。这些人际、社群关系在“年”的生活习俗中表现得十分丰富,也相当充分。
“拜年”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按照从家里人到村里人,从亲戚家到朋友家的秩序进行。在湖北麻城,初一清早要跟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拜年,接着在家人带领下跟村里的其他人家拜年、跟邻居朋友拜年;第二天清早,家里人在父亲带领下,前往外婆家拜年,如果有时间还要去其他亲戚家里拜年;初三到丈母娘家拜年;初四到朋友家拜年。这个拜年的秩序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强化和建构。忙年、过年和拜年体现出中国人生活的秩序感,在有序的生活安排中逐步实现文化认同,年复一年,不断强化和扩大。
现代社会,许多社区、单位利用公共场所开展春节团拜的共享仪式,从而增强了民众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极大地培植了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也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追求和精神,比如许多春联上会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也是家国精神的体现。
(五)祈愿生活富足、丰产丰收的仪式
春节的“辞旧迎新”是在祈愿和祝愿、渴望与期盼中进行的。对于老百姓来讲,生活富足、丰产丰收成为春节的主题,渗透在春节的生活习俗之中。
正月初一,我们要迎财神和其他神灵,春节凌晨开门,称为“开财门”。湖北许多地方在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交接时接财神,并且在初一开门时要大声喊“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南方地区迎财神是正月初五,比如,南京初五为财神日,在苏州无论贫富贵贱,初五都要祭祀路头神。大年三十晚上,许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到牛栏观察牛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牛头朝向意涵了新的一年是丰产还是歉收。
我们认为,春节、“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仪式活动,在仪式中包含了庄严和活泼,生活与信仰,实践与情感,文化与精神。春节的假日应该保留“年”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内涵,它不是一般的假日,而是仪式性的传统“年”的生活。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生活实践,春节习俗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呈现。春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创造文化的生活。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