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是我们党的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一个论断。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专门强调了道路问题,他特别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中国道路与理论、制度、文化是一体四位——从不同的方面来讲同一个事物,无论是道路,还是理论、制度、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表现,是从不同的侧面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为什么道路是党的生命?
第一,道路决定了发展方向,如果发展方向错了,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整个的改革历程来看,道路都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原来被动挨打转为主动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中国革命道路在开始时是不被人理解的,当时西方的军事家及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领导人,都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革命道路看不懂。
毛泽东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的。毛泽东当年做了深入的调研,写了调研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工农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对中国当时的国情、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世界形势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分析、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个理论当时虽然被很多人误解,但是在党内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1971年,美国《科学》杂志把毛泽东的农民和游击队组织理论列为1900年到1965年62项社会科学创造性成就之一。几十年之后,西方也理解中国革命了。
今天,西方社会表示对中国道路不理解、看不懂或质疑的大有人在,但我想再过些年,他们会看明白的。
道路决定发展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第二,正确的道路才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最终未能改变旧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正确道路的引导,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历史的结论。
二、中国崛起的时代与中国道路的兴起
现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之前,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前后两种提法并不冲突。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中国道路的兴起是一种必然现象。说到中国崛起,我特别想提一提我们这个大国成长之痛。我们今天这么自信,对中国道路如此的坚定,而且中国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是经历一个过程的。再往前追溯,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从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挫败开始的,透过岁月的尘埃,依稀可见《凡尔赛和约》签字的那个早晨,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抗议列强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愤然退场,坐车经过巴黎街头,心境苍凉。他在日记中写到:“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了。
中国道路的定义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结底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西方国家习惯叫“中国模式”。伴随着中国崛起,又增添了很多称谓,包括“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现象”,甚至叫作“北京共识”,等等。中国道路是比较形象的称呼,古人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它的含义非常丰富,而且还在探索发展中。
中国道路的兴起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今天中国道路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是因为它背后创造的中国奇迹,以及它所经历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奇迹”不是中国人自己提的,是世界银行在考察东亚发展的时候提出了这个概念,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是世界发展史上没有过的现象,从1978年到2012年平均增长率是9.8%,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的三倍还多。这个成就对西方的学者来讲,是不可理解的。
有人做过统计,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七个国家曾经以7%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力持续超过30年,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而且30多年都超过9%。即使这两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仍是数一数二的,而且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预期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有人做过统计,保持6.2%—6.3%的增长速度就可以实现目标了。
从经济总量来看,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实力排名世界第六,大体与意大利相当,战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相继超过英国、法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后来又经过10余年的时间超过苏联,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它的速度与现在中国相比并不算快。中国2000年、2001年的GDP大体和意大利相当,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相继超过了英法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这个速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是30%,超过了美国,而且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也是对人类的贡献。近30多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6亿多,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十九大报告对近五年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历史性变革,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科技力量是非常薄弱的,那时候主要靠引进,包括用市场换技术等,我们主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只能学到一些比较落后的、普通的技术,高精尖的技术西方是不给我们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科技实力——计算机、天眼、航天等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些科技标准由中国主导制定,国外很多企业要购买我们的技术项目。国防科技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也有很大提升。中印之间边境摩擦的和平解决,也印证了中国国防实力的强大。
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取得了一系列让世界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是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当然,我们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也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挑战、挫折。西方国家一直唱衰中国,布朗研究所曾发文《谁来养活中国》,提出中国积贫积弱,庞大的人口谁来养活?西方人士在中国建国之初就有这样的忧虑。出乎他们预料的是,中国人温饱问题早已解决,2017年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在中国发展强大的过程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再传出,但是中国克服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取得了一个一个的胜利,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风景这边独好。这是让西方人非常费解的,被称为中国之谜,因为他们看不懂。中国的发展和转型,如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蕴含了发展的机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将改变人的发展思维,总有一天会被西方人所理解。
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很多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看上去很精致,但在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上是苍白无力的。西方经济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盛顿共识”,它是西方著名的大学教授与美国财政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共同提出的一套理论。“华盛顿共识”在指导苏联,东欧、拉美国家转型时,将这些国家带入了困境。巴西、阿根廷原来发展势头很好,曾经有机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现在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俄罗斯从苏联时期的世界超级大国变成现在的二流国家,东欧一些国家经济至今还没有完全得到恢复。中国没有接受西方理论的指导,邓小平主张中国要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这是我们成功的根本保证。他提出了指导中国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等等。这些道理言简意赅,但务实有效,解决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西方理论无法解释中国,有几个原因。一是这些理论是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出来的,它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展国家的国情。当然,西方有些经济学家也有机会去发展中国家进行考察或调研,但是由于文化的隔阂等因素,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国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看似相同的问题,实际上成因和约束条件不同;二是西方国家的理论特别是“华盛顿共识”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倒果为因与休克疗法或激进疗法。西方经济理论是对西方成熟模式的事后总结,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的理论形态。用这种最高等的、最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没有任何现代市场经济基础或者只有初步基础的国家构建市场经济,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西方国家强调用休克疗法或激进疗法来医治转型国家和后发国家的经济问题,这是违背自身逻辑的。西方国家的发展是渐进式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秩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自发演进的过程,西方市场经济确实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却主张用休克疗法、激进疗法,俄罗斯一夜之间就从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经济上推行市场自由化、私有化。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市场渐进式发展理论逻辑的,必然遭到失败。结果呢?俄罗斯按照西方理论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整个国家陷入了经济负增长,出现了金融寡头垄断,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是西方理论的致命错误。
中国为什么成功?因为我们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西方学者用他们的经济理论预测中国经济“硬着陆”“崩溃”的说法,一再被中国的发展实践击破。而且中国还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怎么看中国道路?
一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看发展的主流,看发展的整体趋势。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问题并不少,但是它的总体趋势是不断进步的,这是主流。现在很多人喜欢抓住中国发展中的一些个别现象、个别问题来攻击中国,语言特别偏激,情绪很激烈。实际上,中国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西方国家同样都经历过,甚至有些比我们还严重,比如环境污染,英国的伦敦雾中毒事件,死了四五千人;日本的东京湾也曾发生过冬季高浓度飘尘污染,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中国的发展整体来说是和平的发展、和谐的发展,是依靠中国人自身力量来发展。欧美等国家的发展史大家并不陌生,美国在发展初期曾经把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几乎赶尽杀绝,当年大批的中国华侨、华工到美国修铁路,毫无权益可言,很多华侨客死他乡。有人说中国的腐败问题很严重,其实大家都清楚腐败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美国在18—19世纪时,腐败问题也很严重,在社会运动压力下,美国政府立法惩治腐败,后来才慢慢变好。
二是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来看。现在很多人喜欢带着情绪甚至用一些文艺腔调来评判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些人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方面来映照中国的不足之处,这是非常不客观的。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到温饱,从拼经济到拼国家治理,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房要一层一层地盖,本事要一点一点地积攒,用外国的观点或标准诋毁自己的祖国不算本事。从自身做起,同时鼓励大家卯足劲往前赶,才是正确的态度。
读懂中国道路的目的是什么?树立中国自信。现在我们提自信提得特别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归结起来就是中国自信。只有自信了,才能够坚信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党要自信,我们国家要自信,我们民族也要自信。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三、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及优势
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它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道路是大国发展道路。中国有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与欧洲的、美国的现代化相比要壮观得多。有人说,世界现代化截至当前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欧美的现代化,产生了一批发达国家,即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那一次现代化人口一两亿;第二次是苏联的现代化,人口也是2亿多。中国的现代化是13亿人口的现代化,13亿人口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效应是非常巨大的。中国是世界大国:有13亿人口,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国土面积居于世界前五位。大国的发展道路和小国不一样,小国可以采取结盟的方式,像以色列跟美国结盟,韩国也是依附于美国的,小国的发展模式,多是依附性发展。大国不能结盟,必须独立发展,就如同大船和小船,大船得乘风破浪,探索自己道路,中国作为大国,得有它自己的特点。
第二,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社会主义成功地带入了21世纪,这不仅是中国进步的旗帜,也是世界进步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有先发优势,它利用先发优势不断地进行改良。但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不是人类最先进的道路。尽管资本主义现在还有优势,因为它还在不断地修正自己,但是其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所以,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这也是我们的根本优势所在。
第三,中国道路是东方文化道路。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和主流,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显示出东方文化、中华文明的底蕴和生命力。之前那些现代化成功的国家都属于西方文化体系,日本虽然属于东方文化圈,但是它奉行脱亚入欧,向西方靠拢。欧美国家都是基督教文明,这种状况曾使很多人包括一些著名学者产生误解或者错觉,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能够实现现代化,近一二百年来,资本主义确实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就这么产生的。中国道路的成功,让东方文明重新照耀世界,温暖世道人心,这是一成就意义重大。
中国道路的成功,代表了东方文化国家的兴起,西方学者所宣扬的“东方文化与现代化不相融”不攻自破。最早的现代文明起源于西方,曾有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很高的程度,具备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但是却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西方文明的兴起与西方文化有关,但韦伯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文化。他认为东方文化虽然没有产生现代文明,但并不意味着东方文化未来没有适应现代文明的能力。中国的发展证明了韦伯的观点。
二战后,发达国家格局基本上保持在原有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二战后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突然发展起来了,进入了发达经济体行列,这就使人思考东方文化,因为这四个国家和地区都属于东方文化,或者说都属于中国儒家文化的文化圈。亚洲四小龙的兴起,使人们改变了对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看法,很多学者包括美国的学者都转向研究儒家文化。亚洲四小龙的兴起一定程度上说明东方文化的优越性,但是他们都是很小的国家和地区,还不能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国这30多年创造的奇迹真正证明了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是可以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当前很多学者包括美国的赫尔曼·康恩也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他认为东亚社会所共有的儒家伦理如工作勤奋、敬业乐群、和睦人际关系、尊敬长上,强调配合协调与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和个人利益……现代儒教伦理提倡的是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奉献、责任等品质,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组织大有裨益。他把这个概括为新儒教文化,认为儒教文化比西方的新教伦理更适合现代经济发展。
第四,中国道路是转型道路,建国后中国学苏联,推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但是计划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它不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于是我们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最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在建国之初有其优势,当时,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民生凋敝,军事力量很弱,而且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一心想推翻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那种情况下,选择计划经济是有道理的,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建设我们自己的工业、农业和国防。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弱点、弊病逐步暴露出来。市场经济更灵活、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中国后来转向市场经济,不过这种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
在马克思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跟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不融的,而且社会主义要消灭市场经济。但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跟马克思设想的不一致,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在那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而是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产生了。如苏联、中国、朝鲜、古巴等,这些国家普遍的特点就是经济文化落后,没有经过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中国对市场经济的探索也经历了很多曲折,直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除中国外,还涉及到包括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南斯拉夫、捷克等29个国家将近16.5亿人口,但是在这些国家转型过程中,只有中国取得了成功。中国在转型过程中不仅保持了社会稳定,而且始终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作为转型成功的大国,中国的经验、理论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第五,中国道路是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是从资本主义开始的,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上主要有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现代社会是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包括现代科学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现代化的过程。中国道路的本质内容就是现代化,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做了最新的界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了一个词“美丽”,我觉得这样更全面,也更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现在不仅国力上要富强,政治上要民主,文化上要文明,社会要和谐,环境上还要美丽。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中国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道路越来越得到世界的承认,但是仍有些受西方理论影响比较深的学者持异议,如麻省理工学院有位华人学者发文说,中国道路存在吗?也有西方学者说中国取得成功是因为走了市场化之路,西方教科书早就说过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工具,所以说中国发展其实还是模仿西方的道路。获诺贝尔奖的印籍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说,印度为什么比中国落后,因为印度的教育率比中国差,印度人不像中国人那么喜欢孩子上学。但问题在于,西方道路、西方教科书很多国家都在学,为什么只有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说明中国道路还是有自己独特之处的。
中国道路的基本特性或者说优势,体现在五个方面:自主性、实践性、人民性、整体性、稳定性。这五大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
一是自主性,邓小平早就提出,任何照抄照搬都不能取得成功,特别像中国这么一个有自己独特文化、独特国情的国家,照抄照搬是不可能的。西方的制度看上去很好,但是如果水土不服,它不会起作用的。中国取得成功的第一个经验,也是中国道路的第一大优势,就是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这样。
二是实践性,实践性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好不好,实践说了算。改革过程中我们建实验区、建特区,一看可行,就把经验推开。中国文化中有实践理性,运用到现实中非常顺畅,注重实践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是人民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十九大报告提出,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保持人民性是我们党成功的秘诀。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族复兴才能获得蓬勃的力量。
四是整体性,中国的发展强调协调性、整体性。如,“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综合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张力,形成发展的合力,这也是中国成功的经验之一。
五是稳定性,中国改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发展。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但是,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稳定。稳定性是中国道路的内生特性,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十几亿人口从乡镇到城市,并没发生很大的社会动乱事件。这在欧美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欧美国家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数量相对于中国是非常少的,但是都经历过很多的动乱。
四、中国道路的新路标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提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为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包括大家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强力反腐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好的政治基础。这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十九大报告提出,2012年时,中国的经济规模是54亿,现在是80亿。中国的经济发展跃升到新的水平。中国什么时候经济规模世界第一?国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预测说在2025年—2030年,也有人说要到2035年。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估计比经济学家预测的还要超前。为什么对形势持乐观态度呢?虽然现在中国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变为了现在的中低速,但增速仍在6%以上。另外,现在又产生了新的人口红利——每万人大学生数提高得非常快,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加上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优势,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了内在动力。还有其他优势,如大国经济可以靠自己内部产业的梯次转移实现发展,东部发展了,向中部转移;中部发展了,再向西部转移,发展的空间大。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会创造机遇和有利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从中国发展的整体和态势上看,新时代经济发展实力雄厚。
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大家都知道日本的高铁原来是日本引以自豪的,叫新干线,欧洲的高铁称为欧洲之星,现在高铁技术最先进的是中国,日本的高铁时速246公里,欧洲之星时速272公里,中国高铁时速都在300公里以上。日本的索尼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帝国,柯达曾经风靡世界,我读书时最想买的东西就是日本产的小录音机,当时还是带磁带的,戴上耳机听听音乐,感觉特别时髦。索尼现在还有没有呢?还有,它已经为中国打工了——为华为做些加工,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势。
我们的政治优势特别是国家治国理政的经验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成熟。习总书记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中国梦”的提出,就非常鼓舞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且中国梦不仅仅是民族复兴梦,它还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要让每个中国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希望,都有奋斗目标,明确这一点非常关键。习近平在十八大当选总书记之后,在首次与记者的见面会上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观点我觉得特别好,因为过去共产党是革命党,从建党之初就闹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成功之后,作为执政党,将党的奋斗目标落实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十九大再次强调这一点,让老百姓感觉到很温暖。老百姓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舍生忘死地奋斗了一辈子,为了什么?过去讲革命、讲奉献,现在讲人民的美好生活,讲民族复兴。我们党把这一点提上日程,我觉得很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它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问题1956年就提出来了,党的八大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个论断非常到位。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之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了。因此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发展的整体形势,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为下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是说中国现在虽然经济总体规模强了,但是还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还有落后的省份,矛盾发生了变化。我有一个朋友在欧洲做访问学者,他说,“游了欧洲九个国家,发现还是祖国最好”。到罗马以后发现那里缺水,大街上尘土飞扬;巴黎晚上十点以后不能出门,不安全;英国的地铁还是橡胶轮子的。他说,跟发达国家比,中国不算落后了。
习总书记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了八个明确。了解这些思想非常重要,从中可以看中国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整体脉络。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贯彻的一条主线,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了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过去邓小平提过三步走,那还是前期的比较粗线条的战略。现在是真正开始谋划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目标了,即再奋斗两个1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具有根本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代市场国家的另一个名词,就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十九大把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高度。报告还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军队。并强调中国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管多强大,永远不争霸,永远不侵略。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和平发展非常重要,要主动地让世界了解中国。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与中华文化非常契合的理念。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不是威胁,是世界的福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将是和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共产党领导。经济学先驱罗斯托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除了一系列的基础条件、资本基础设施之外,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要产生一个对现代化负责任的政治集团,这个非常关键。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么一个政治集团,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共产党不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还是中国文化培育出来的政党。
当年有记者采访毛泽东,“你究竟是共产党人,还是中国人?”毛泽东回答很巧妙,他说,你这个问题等于是问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儿子,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政党,中国文化的很多优点都体现在共产党身上了。
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到习近平,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习总书记决心把中国治理好,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他身上是有股力量的,这力量源于中国文化。毛泽东投身革命,一家牺牲了这么多人,为什么?周总理君子人格令全世界都敬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人生信仰的文化根脉都是很深的。
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华文化孕育的政党,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五、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和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兴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最根本上来说,中国道路的兴起将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真正彰显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西方国家这一百多年确实取得了优势,中国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事实证明,世界发展并不是像西方说的那样,除了选择资本主义的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中国的发展成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
中国道路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习总书记说要登高望远,要居安思危,要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歇。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当然,前进中肯定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中国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是历史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趋势。有人研究中国几千年历史,发现中国每隔七百年就有一次大的兴起。周朝周文王、周武王时是中国第一个强盛期,形成了强大的统一国家;过了七百年以后,是汉朝,汉武大帝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开创了中国第二个强盛时期;再过一个七百年,到了唐朝,大唐盛世,是第三个强盛时期;再往后的七百年是明朝,晚明经济上的富裕是无可否认的。现在又快到七百年的历史周期了,大概到2044年左右。中国文明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有能力实现中国的崛起。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支脉,几千年来可以说是相对平行的发展。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西方有它的优点,也有它致命的缺点,现在它的缺点开始显现,国家衰落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美国人写美国的衰落,写得洋洋洒洒。我曾经问一个瑞士的留学生,“你们放假吗?”“放假,我们寒假暑假加起来要半年呢”。这是欧洲的现象,学生放半年假,还能学些什么呢?有一个法国来华留学的博士在我这儿实习,我给他交代的任务,他可能一个月还没动静呢,这是他们的节奏,也是衰落的一个迹象。
中国道路也是一条融合的道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具有包容性、融合性。我们善于借鉴、学习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就是这样,我们为什么强大,吸纳了匈奴、西域各族、鲜卑族等民族的优点。唐朝国都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级的城市,那时候在长安的留学生有十万人,唐朝的很多高官都是外国人。这个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这些年越来越开放就是例证。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国道路,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许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关于中国的未来,我特别喜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他在《历史研究》中说,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活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的恰当结合体。这是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预言,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的话已经基本上成为了现实。
英国哲学家罗素当年研究中国问题时说,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由地吸收其优点,而扬弃其缺点的话,一定能产生一种融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业绩。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将近80岁了。他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3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个出生于1910年的老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事情,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他没有奉承中国,这是他研究的结果。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化自卑情结非常严重。我最近讲课讲得比较多的就是文化自信,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发现社会上的80后、90后、00后们,并没有文化自卑感,他们真不觉得中国文化落后。中国文化五千年根脉未断,的确让人欣喜。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说,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吮吸着中华五千多年文化的滋养,这是我们最大的根基。
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梦,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当这些因素汇聚交融时,中国崛起、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毋庸置疑,而且势不可挡。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 郭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