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娄山关的晨雾漫过历史的沟壑,《四渡赤水》的激越歌声在灯光球场响起,书页的沙沙声应和着远去的号角。“读长征——长征阅读漂流活动”于此启航,领读人们用各自的故事点亮长征精神的灯塔。
遵义市关工委宣讲团宣讲员曹旭:从《忆秦娥·娄山关》的词句间,他不仅重述了“从头越”的壮烈历史,更带来一个跨越时空的守望——讲述爷爷收留小红军耿学安的往事,并倾吐着至今仍在为这位“亲人”寻根的深沉心愿。
失散红军 耿学安
红军小学校长庹必亚:述说这所“中国第一红军小学”的建校初心,是红色血脉的起点。大队辅导员辛福羽则携“小小红色宣讲员”登场,孩子们清澈而笃定的童声,将长征故事娓娓道来,辛福羽动情表示:“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正是红色基因扎根血脉的明证。”
贵大教授朱亚禄: 他聚焦于“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分享饰演伟人的深刻感悟与传播红色文化的独特实践。
退休干部杨会兴: 温情讲述《土方药暖长征路》,回忆1935年母亲用民间智慧救助红军伤员的感人往事。“草药救的是红军的命,暖的是百姓世代的心”,这份鱼水深情,正是他创办“群兴书屋”的源动力。
社区书记余小君: 他描绘了娄山关社区红色农家书屋的蜕变轨迹——从“陋室小书屋”到“全国最美”,生动展现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基层的蓬勃生命力。
活动在《记忆·娄山关》的朗诵声中步入尾声。当年鏖战的雄关漫道,此刻回荡着书声与战歌交响的新时代强音。这场长征阅读漂流活动,不仅重温了铁血征程的记忆,更让长征精神如赤水河般,在娄山关脚下、在代代讲述中,奔涌不息,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