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黔”言·言之有理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作者:毛菲 史亮 2025-07-25 来源:贵州卫视 | 政务理论部 次阅读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肖劲光将军曾回忆过这样一个故事:1939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他到毛泽东住处汇报工作,见他围着被子斜躺在床上办公,以为是病了。毛泽东却笑笑说,棉裤洗了,还没烤干,起来就要光屁股喽!肖劲光赶忙让警卫员去领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毛泽东当即制止说: 共产党人绝不搞特殊!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亲访延安后,由衷地说:“共产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吃着简单的饭食,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毫无怨言。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寥寥数语,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一切旧式政党的形象。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延安时期,毛泽东亲手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背上粪筐拾粪积肥。党的领导人和老百姓一样,住窑洞、睡土炕、吃小米、穿补丁衣服,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深入采访后大为震惊:他从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朱德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用降落伞布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中,看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最终,共产党用“延安作风”打败了国民党的“西安作风”。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延安瞻仰革命圣地并指出:“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党是忧心忡忡的,我是忧心忡忡的。”怎么办?2012年12月4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到20天,习近平就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某部队机关视察,特意叮嘱不要封路。随后,总书记首次离京到广东考察时,所乘车辆与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并行。

改进调查研究、规范出访活动,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事”成为一个大党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总书记强调:既然作规定,就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就要来真格的。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轮上的腐败”,再到整治“会所里的歪风”,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至2025年3月底,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112万起,处理158万人。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实现重塑。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在抓关键少数,要自上而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在河北阜平考察时住县招待所、吃大盆菜;在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夜宿活动板房;自己掏钱为梁家河的乡亲们购买年货,在老支书家里吃一顿农家饭又执意交上餐费……以身教者从。总书记以实际行动为全党立起标杆、做好榜样,引领新时代作风建设,形成层层传导、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基,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述这样一则感人故事: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总书记由此感叹:“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作风问题很多就是因为公私关系没有摆正,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云南考察时,在讲到八项规定成效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松动,有一些方面还存在盲区死角,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反弹回潮”。2025年4月和5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分别为18845起和21843起。实践告诉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稍有松懈,仍会卷土重来。要及时总结成效和经验,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取得实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唯有筑牢作风基石,才能打赢收官战,更好启新程、开新局。我们要写好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续篇,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