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如涛(右)带领贵州大学“三下乡”和“博士村长”团队在冬妹村黄牛科技小苑为养殖户指导牛蹄病的科学防治流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良胜 整理
【农学博士】
【书记小档案】林如涛,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医学系讲师,农学博士,贵州大学派驻黔西南州贞丰县双峰街道冬妹村驻村第一书记。
【寄语】做好技术帮扶,让村民从会养殖变“慧”养殖。
作为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派驻黔西南州贞丰县双峰街道冬妹村的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村里的第一天我就问自己:我能为这个村做些什么?
我前面三位驻村第一书记在这里挥洒汗水,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如今接力棒传到我手中,既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进村第一个月,我走遍冬妹村的14个村民小组发现,村民有养殖传统,猪、牛、羊养殖有一定基础,但存在品种退化、养殖技术落后、疫病防控能力弱、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第一时间向学院汇报了冬妹村的养殖现状和技术需求,得到学院高度重视,迅速选派了由畜牧、兽医专业优秀博士生组成的“博士村长”团队定点帮扶冬妹村。
村里养牛大户老王家的牛突发跛脚,我立即联系母校的“博士村长”团队,几位畜牧兽医专业的博士生赶来,现场诊断、精准用药,没过几天,老王就兴奋地告诉我,“林书记,牛站起来了,你们大学的专家真管用。”
我和“博士团”多次深入养殖户圈舍,开展技术指导,针对常见的牛羊疫病进行诊断和防控培训,印制了1000余份实用手册,推广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技术,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和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同时,我积极利用个人资源和网络平台,帮助村民寻找优质的畜禽品种引进渠道和更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并协助村合作社规范运营,探索通过订单农业、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努力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
从疫病防控到饲料配比,从科学养殖到市场对接……一套组合拳下来,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踊跃提问,再到主动邀请我去家里给牲畜“坐诊”。如今走在村里,会有大娘递来刚摘的黄瓜,有大叔拉我去看新下的牛犊……我从一个“陌生的大学老师”,变成了村民愿意说心里话的“林书记”。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作为一名农学博士、高校教师,我将用好这两年的驻村时间,继续依托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科技优势,开展肉牛疫病防控、品种改良的线上线下义诊培训,为村民建立科学养殖的意识,推动种养循环模式落地,提升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把科研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