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建立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平台争创与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等相衔接;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探索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保障
●紧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产业赛道,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搭建校地企人才联合培育平台,深化中央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全面推进博士后人才倍增行动,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大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视察湖北,4次亲临武汉东湖高新区,对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和武汉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期间,赋予湖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使命。武汉是国家长期布局的科教重镇,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要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着力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坚持党管人才,加强统筹协调,系统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牢系统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统领作用,更好把各方面资源统起来、优势发挥好。统筹资源促融合。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提升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引才聚才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最大限度盘活用好人才资源。压实责任聚合力。压实“管行业就要管人才”责任,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对18个加挂“人才处”牌子的市直部门设置人才工作考核指标,做强区级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中心,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协同联动强支撑。建立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平台争创与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等相衔接,定期开展人才政策、科创政策、产业政策集体研判会商,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探索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保障。
聚焦急需紧缺,坚持引育结合,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战略人才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汉坚持把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作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中之重,广泛集聚引领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战略帅才和领军将才,3名个人、2个团体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要始终坚持以“用”为导向,积极融入人才强国战略布局,积极承接湖北省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大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培养集聚急需紧缺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集聚科技领军人才。系统重塑“武汉英才”计划,创新实施特别人才引进专项,赋予院士、国家重点联系专家、知名企业家举荐权,“一人一策”构建顶尖人才、特殊人才引进特别通道,突破性集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产业紧缺人才。紧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产业赛道,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搭建校地企人才联合培育平台,深化中央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全面推进博士后人才倍增行动,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大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人才。大力支持、放手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海豚专项”,创新港澳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办好“武汉杯”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赛事、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深入实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特区计划,加大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担纲领衔、脱颖而出的机会,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建新功。
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保障支撑,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更优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产业兴。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深化“帽子”问题治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制定人才服务手册,升级武汉人才卡,赴国内“双一流”高校推介人才发展环境,提档升级“武汉青年人才之家”、博士后人才公寓,统筹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深化“学子聚汉”工程,加快培植有利于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成长沃土。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组织校友企业家“聚江城·建支点·赢未来”活动,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