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年“技能恐慌”

作者:黄梅 2025-08-0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次阅读

核心提要

●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精准匹配青年需求与培训资源,开设面向青年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课程,通过技能培训助力青年顺利就业或转型发展

●推动青年树立正确的技能观、择业观和职业观,通过设定短期技能目标、记录成长轨迹等方式增强成就感,主动关注行业趋势,提前布局未来技能需求

在全球性技能革命浪潮推动下,青年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拓展了青年就业新空间;另一方面,技能储备与技能需求脱节加剧了青年的“技能恐慌”。这种恐慌不仅体现在青年对自身职业竞争力的担忧上,更体现在其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迷茫。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及青年个体需协同破题,通过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铺就青年技能成才之路。

全球趋势:技能革命倒逼青年加速技能迭代

当前,新兴技术的加速迭代、职业结构的加速演进以及技能需求的加速转型,引发了原有教育供给与现实技能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与此同时,技能正日益成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5年发布的报告《赋能劳动力:技能优先方法》指出,“传统依赖正式证书的招聘模式正被重新评估”,还有数据显示,81%的美国公司已经采用基于技能的招聘,谷歌、IBM等科技巨头率先取消学位要求。

青年就业问题始终是全球性难题。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5年趋势》显示,全球青年群体中,未接受教育、未就业或未接受培训(“尼特族”)的比例达到20.4%。青年就业还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如行业需求分化导致的青年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青年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产生的结构性矛盾。2025年3月,澳大利亚就业与技能委员会发布的《招聘经验与展望调查》显示,35%的雇主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青年求职失败最主要的原因,紧随其后的是求职者资质和技能不足,占比达16%。2025年6月,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发布的《未来技能》显示,81%的人认为有必要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高校毕业生中这一比例高达87%。由此可见,全球青年在技能掌握、技能适应与技能使用上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困境:技能错配加剧青年群体“技能恐慌”

当前,我国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市场的技能需求正加速重构与迭代,技能储备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许多青年求职困境的关键成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年群体的“技能恐慌”。产生“技能恐慌”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制度和政策创新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外,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教育供给侧变革与市场需求侧变革不相适应。从当前青年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特点来看,当下我国青年“技能恐慌”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教育供给侧,本质上是教育培训同就业、市场的衔接融合不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变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企业急需的诸如工业机器人维护、物联网应用等技能未能及时纳入核心教学体系,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陷入“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困境。

青年就业期望与自身技能水平不相匹配。近年来,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4年左右,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就业期望。有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对互联网等行业的工作岗位过分期待。事实上,互联网行业的技术更新周期在明显缩短,由此引发传统技能的快速贬值以及对技能要求的快速迭代,这对青年的技能结构造成很大冲击。同时,就业市场对复合型技能需求激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年的技能焦虑。

破解之道:合力构建多主体协同的赋能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挥技能提升在促进青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推动财政、教育等方面的经济社会政策与青年就业政策的联动,对生产力发展、技术革命以及产业变革对青年技能需求的影响给予了有效回应。要持续推动青年提升技能,构建起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与青年个体等多主体协同的赋能体系。

发挥政府在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精准匹配青年需求与培训资源。深化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机制改革,重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匹配技能供需的专业优势。开设面向青年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课程,通过技能培训助力青年顺利就业或转型发展。破解青年群体就业信息不对称难题,加强市场技能需求监测和预警工作。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

发挥企业在需求引导与实践赋能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健全涵盖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的企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师徒结对等实践活动,搭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技能提升的成长平台。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订单班定制化培养人才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与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实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技师”。

发挥教育机构在课程革新与技能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增强高校专业发展、院校课程及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重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借鉴哈佛大学“技能立方体”模型经验,建立跨学科能力图谱。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团队协作、创新思维、抗压能力等“软技能”培养。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开发微课程、直播课等资源,开辟灵活学习路径。学习MIT“终身学习伴侣”研发经验,开发人机协同学习系统。

发挥青年个体在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技能观、择业观和职业观,避免盲目跟风。学习践行华为“721成长法则”(70%实战训练、20%导师辅导、10%课堂学习),锻造技能更新迭代能力。按照“输入—输出—反馈”闭环制定学习计划,注重所学技能的实践转化。培养成长型思维,通过设定短期技能目标、记录成长轨迹等方式增强成就感。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关注行业趋势,提前布局未来技能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分享